连日来,关于高校“隐形资助”的新闻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3名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多出720元,收到短信提醒后学生们一度以为是“诈骗短信”。其实,这笔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在学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
何谓“隐形资助”?就是说高校不通过大张旗鼓的评选方式来确定资助对象,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再结合学生平时的消费水平和家庭状况确定救助对象而实施的一项救助行动。实际上,实行“隐形资助”并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创,而是早已有之,在笔者上大学时,就知道有的高校悄悄地往贫困生饭卡打钱。
“隐形资助”有一定的合理性。嫌贫爱富确实是一定程度存在的社会心理,特别是在大学,同学们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很容易显现出来,歧视也就会产生。中学时,大家穿一样的校服,吃一样的食堂,等到了大学,大家消费自由,有人穿名牌,有人用奢侈品,大家共处一个宿舍,共上一堂课,贫困生难免相形见绌。“隐形资助”显然有助于照顾贫困生的情面,维护其自尊心理。
不过,“隐形资助”的作用十分有限。经济条件好不好,时间一长,大家都能看出来,心知肚明。平时请客是否大方,穿衣打扮如何等等,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因此,“隐形资助”能一时遮羞,却难以长久奏效,不利于破除反而可能助长贫困生要遮羞的心理。有的学生嫌弃家长穷,不让他们来学校;有的爱面子,条件差也要硬撑,这都是遮羞的心理作祟。
家庭条件不好是客观的,其实个人没必要自卑,遮遮掩掩也没有用,把自己封闭起来更没有必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学生因为贫穷,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交往,画地为牢,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学会交流与合作,和同学做朋友,本应是大学的必修课。坦诚面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朋友自然不会嫌弃,倘若嫌弃那自然算不上朋友。与朋友一起共同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何不好?而且个人建立起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多去闯、多去试,反而有助于摆脱贫困。
实际上,从笔者自身的经历来看,与进入社会相比,大学嫌贫爱富的氛围还算比较淡薄。因为进入社会后,考虑到婚嫁等许多现实问题,物质占有的多少常被摆到台面上,但在校园中,其实很多同学都没在意经济问题,加上都是读书人,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会注意言行举止,不会故意让贫困生难堪。平时有资助公开地发给贫困生,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不会拿有色眼镜看着贫困生。何况,让资助政策透明化,也有助于公平公正。
敢于直面贫困,是人生应有的态度。往深点说,如何看待贫困,关乎价值观。人生,从来不是一味取悦他人,而是过好自己,选择与志同道合者一路前行。总有人比自己更富,也总有人比自己更穷,总是为物质的比较所困,何时是个尽头?大学是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不如趁早放弃心理包袱,正视个人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与其实行“隐形资助”,不如多采取心理辅导,从精神上扶贫,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阳光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