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已达14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4项,金华市级51项。
“我记得,第四批时申报项目只有8项,第五批是13项,第六批是25项,今年第七批达到了44项。”义乌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叶英立说,随着政府部门对非遗保护和宣传力度的持续加大,义乌市民的非遗意识逐渐增强,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越来越高,义乌非遗项目名录的数量也随着大众申报积极性的提高出现了显著增长的趋势。义乌非遗保护与传承,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开展巡回宣传演出
让非遗扎根百姓生活
“千年不衰,是义乌道情的骄傲;巧手生花,是剪纸艺术的魅力;严谨大方,是陶艺文化的坚守;味道鲜美,是东河肉饼的技艺;婀娜多姿是非遗演出团女演员的倩影,演艺精湛又是男演员的洒脱……义乌的非遗丰富多彩,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非遗保护团队成绩斐然。”说起义乌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效,叶英立显得底气十足。他说,自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在非遗的发展和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增加了20多个非遗传承基地,群众对非遗的热情越来越高;经过挖掘与开发,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鸡毛换糖文化等项目开始走向非遗保护的前台。这些光彩背后隐藏的是活动形式的创新求变、幕后团队的尽心尽力、非遗文化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2015年起,由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非遗演出团足迹遍布义乌各地。特别是“美丽非遗六进活动”,将非遗文化带入了义乌各村的文化礼堂、社区、校园、军营、机关和企业。“美丽非遗百村行”给各村村民带去了一场场“非遗盛宴”,非遗专场演出将义乌本土的非遗传统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
“大陈镇宦塘村、佛堂镇鲁雅村、稠城街道孝子祠社区、解放军驻义某部、吉利汽车动力义乌总成基地、实验小学、毛店小学……非遗巡回演出团队所到之处,以其高质量的展演,掀起阵阵热潮。”叶英立介绍,义乌道情、小锣书、杂技绝活、婺剧选段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在一起,在义乌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来自社会各界的非遗文化自愿者的精心演绎下,不断绽放光彩。
今年以来,多形式的非遗流动宣传已达700多场。高频率的非遗演出不仅在演出效果上得到好评,也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更多人开始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非遗宣传,只有扎根百姓生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推进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
让非遗传承之火生生不息
近几年,为大力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义乌市非遗保护中心及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大了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目前,义乌已有20所小学和幼儿园因在非遗教学传承方面表现突出,分别被授予浙江省、金华市和义乌市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传承的非遗项目涵盖义乌道情、剪纸、风筝、百子灯、婺剧、陶艺、农民画、根艺、竹编、花鼓、走马灯等。
“比如,后宅街道塘李小学和赤岸镇毛店小学,作为金华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在义乌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安排指导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多年,如今‘义乌剪纸’已成为这两所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学校还组织成立了剪纸社团,定时开课教学,自主研发教学课程。多年的风雨无阻、努力坚持,在剪纸的传承教学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全面开花。”叶英立说,义乌有些乡村学校,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在生源和师资上跟城区学校相比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然而近几年除了在教学上的稳固发展,许多学校也另辟蹊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上大放光彩。
“有的学校运用非遗艺术来打造精品校园,建设非遗特色校园文化,成效显著。”叶英立介绍,像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扎根于婺剧的传承教学,特邀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方萍为婺剧教学老师,以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结合非遗项目婺剧教学,开发形成以欣赏、学习、竞演为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编排的剧目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出版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让义乌非遗影响到更多人
说到2017年3月义乌首部非遗文化普及读本《流风遗韵》,叶英立一脸自豪。“它是一本汇聚了千百年来浙中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沉淀了乌伤文化思想精华并适合大众阅览的普及读本。为了编写这本适合大众阅读的非遗文化普及读本,义乌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忙碌了两年。”
《流风遗韵》分味道、技艺、节日、表演、故事等五个版块来书写乌伤文化底蕴,列举了在义乌民间影响力相对较大的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级非遗项目义乌红糖制作技艺、金华道情(义乌),省级非遗项目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傅大士传说、婺剧戏曲盔帽、抬阁跷、走高跷等。
《流风遗韵》书籍的出版,不仅有利于义乌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还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使非遗的保护更加深入人心。《流风遗韵》公布了义乌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有64位非遗项目传承人编入书中,他们涉及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杂技与竞技、曲艺、传统戏剧等7大类近30个项目。
此外,义乌市非遗中心还充分运用各种重大活动的平台,组织本土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活动,做大做强义乌非遗的影响力。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8义乌市第二十七届文化艺术节”和“佛堂十月十民俗文化节”等活动现场,都留下了非遗展示的身影,分别有6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了这些重大的展示活动。“在重大文化活动中组织非遗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其目的是为了让非遗与老百姓有近距离的接触,使非遗进一步深入人心。”叶英立说,义乌市非遗中心还建立了义乌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邀请省市多位非遗专家和专业人员为非遗工作专家库的成员,为义乌非遗保护工作把关号脉。
建设非遗展示馆
力促义乌非遗迈向国际化
“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外国人的身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据义乌市剪纸艺术研究会会长朱新琦介绍,自2013年起,义乌市剪纸艺术研究会就在义乌工商学院开办了中华剪纸艺术班,如今每节课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固定学员。通过现场示范表演、互动教学、定期培训等教学手段,架起友谊的桥梁,既让他们了解了义乌非遗文化,又让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进一步加深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每逢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中外友人包清明馃比赛、包粽子大赛是节日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叶英立说,由各镇(街)推送的能工巧妇带着来自韩国、叙利亚、巴西、南非和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共同参加,语言不是障碍,国籍不是鸿沟,大家团聚在一起,共享非遗文化的盛宴。
非遗除了在中外交流间架起一座桥梁,每年义乌的各大展会上也少不了它的“推波助兴”。义乌非遗或以展馆的方式进行特色展览,或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进行宣传。去年开始,义乌非遗中心还推出了“流动书场”千场巡演活动,组织义乌道情传承人到各个文化礼堂巡回演唱,让村民点单,服务于基层老百姓,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加强了非遗的传承,让非遗传承人艺有所用。
为了更好地促使义乌非遗走向国际化,义乌有关部门正在文化广场一楼建设非遗展示馆。据悉,义乌非遗展示馆将以活态、现场体验、视频、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非遗文化,预计年底前就能正式投入使用。
“接下来,义乌还将组织参加各种非遗展销活动,让非遗可以更好地以商业交流为媒介,实现多渠道传播。”义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非遗技艺逐渐被淹没,如何更好地发扬这些文化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对此,义乌文化部门将在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同时,加速非遗与市场融合,把非遗的发展与市场行为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文化艺术实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