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出租车都没有的深度贫困县,却花了2亿元,修建了一所中学。于是,它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个县是云南省绿春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砸锅卖铁办教育”,有这个必要吗?
笔者出生于湖北省西北部一个贫困县,从一个偏远乡村的中学毕业。十多年前,学生冬天在学校,手冻到长疮,一桶飘着萝卜丝的清汤也能充饥,一个宿舍能挤二三十个人;十多年来,学校改建了食堂和宿舍,孩子们吃得好住得好,但教育成果却大不如前。
因此,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乡村学校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反而变差了?
原因或许在于,只有从骨子里重视读书、重视教育,才能真正地搞好教育,而这跟物质条件的改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记得小时候,村里一些民居的墙上都刷满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校”的标语,大家都重视读书,家里条件再不好,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去上学。因此,尽管学校简陋,有时候都是坐在塑料棚底上课,但是孩子们热爱学习、勤奋读书。
可是近些年来,经济改善了,一些学校的条件变好了,风气却不如过去。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地区,很多父母都在外务工,有了不错的收入,觉得孩子在家可怜,孩子有什么需求,都尽量予以满足。于是,许多孩子有了手机,在手机上看到了外面大千世界的繁华与热闹,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比如,有的孩子追星,有的孩子一心想到大城市闯荡,有的孩子觉得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加上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大部分乡村学校管理和教学负担过重,使老师无法分心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智,长久以来“用知识改变人生”的观念被动摇了。
适当地投入资金改善教育条件,这是好事。但乡村教育真正的痛处不在于物质条件的短板。投入2个亿去修建学校,也未必能建起知识的殿堂,更不能让孩子们从此就爱上读书。
对贫困县来说,2个亿的财政资金大有用处。把这2个亿都用于教育,足见对教育的重视,也说明县里有长远的眼光。但不妨“节俭”一些,有所偏重,孩子们的上学条件不需要多么好,但是孩子们的心理辅导、情感疏通等越充分越好,孩子们上学的方便程度、学校课程的多元性、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去改善。
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中学也是如此。砸2亿元修高中,没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