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一生遭遇令人扼腕。我市现已发现的吴晗书信共三封,一封写于解放前,1931年10月3日,寄给小学老师杨志冰;另两封写于解放后,1953年1月3日、1953年2月3日,均寄给义乌县政府。
这些信不长,都只有短短一两页,但吴晗的高风亮节,以及对家乡、对老师的深情,至今仍在当地传为美谈。
红色名片
吴晗(1909—1969年),原名吴春晗,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1979年平反昭雪。
红色家书
县长同志:
有一件小事,请求你协助解决。
最近我弟春曦调到北京工作,交给我义乌西乡苦竹塘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两张,其中15777号里的是我个人的名字。
……
我提出请求,请求把吴店镇上这两处房产收归政府或地方人民所有。
我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在生活上有充分保证,既不需要住这些房子,也不需要这些房子的租金……我请求献给政府……
吴晗
1953年1月3日
无论自己成就多大,地位多高对我父亲始终以师事之
“1908年8月11日,我出生于浙江义乌西乡苦竹塘,一个100多户人家的村子。”吴晗在自传的开头这样写道。
吴晗从小很爱看书,尤其喜欢读宋明人笔记和旧小说,对历史兴趣特别浓厚。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因为吴晗看的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他为“蛀书虫”。
吴晗小学就读于离家三四公里的育德小学,育德小学属当时金华县治傅村,距吴店不远。也就在这所小学,吴晗和杨志冰结下了为人津津乐道的师生深情。
杨志冰是吴晗就读金华傅村育德小学的国文老师,和吴晗的父亲是世交。杨志冰非常喜欢聪明好学的吴晗。吴晗家道衰落,杨志冰担心吴晗辍学,再三叮嘱吴晗父亲:“家里再困难,也要让吴晗上学。”
吴晗和杨志冰师生情深,现有史料记载,吴晗共给杨志冰写了八封信,其中一封如下。
志冰吾师请席:
前日所发一禀,另邮礼俗5册及近影2帧,想已一一达帐石关,顾师颉刚昨交来礼俗稿费十元附函内奉上,希即检收……
近日检得《明史》一帧,朝夕讽诵,他又得钱大昕《潜研堂全集》一部,内《弁州山人年谱》一卷已由曦弟分年录帙……
南方月来淫雨为厉,吾乡亦有所失否?盼示告,乡曲杂闻,亦恳时时附及一二,耑此谨请铎安。
生春晗谨上
春晗即吴晗,信中的曦弟即吴晗的弟弟吴春曦。吴晗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下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
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同志介绍,该信写于1931年10月3日,是吴晗写给杨志冰的第六封信。2007年7月,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筹建义乌市党史陈列馆时,由吴晗的外甥女(吴晗大妹妹吴浦月二女儿)吴平提供。原信落款没有年月,只有日期,标注“三日”。现在确认的年月时间,是依据有关史料,经多方印证确认的。
杨志冰的儿子杨祖震曾撰文《对吴晗同志的回忆》,深情回忆:“吴晗无论自己成就多大,地位多高,对我父亲始终以师事之。来信总以‘志冰吾师’开头,末以‘生晗’签名……凡在学术上有所心得,必有汇报,有所疑难,仍以虚诚求教;对于着重明史的研究,就有过很长时间研讨。毕业就业有所感想,都会推诚置腹相向。就是一些家常事务,一如父母必有所商。”
吴晗尊师敬长的优良品质,令后人敬仰。
一月连寄两信捐祖宅献国家
一月之内,连寄两封信给义乌政府,不是谋私利,而是要将祖宅捐给国家。这样的大公无私,怕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
县长同志:
有一件小事,请求你协助解决。
最近我弟春曦调到北京工作,交给我义乌西乡苦竹塘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两张,其中15777号里的是我个人的名字。
我离开家乡多年……
我提出请求,请求把吴店镇上这两处房产收归政府或地方人民所有。
我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在生活上有充分保证,既不需要住这些房子,也不需要这些房子的租金。保有它对我反而是一种麻烦。我请求献给政府,请您处理。
附上民字15777号土地房产所有证一张,请查收。
我想,你一定能够接受我的请求的。致以敬礼
吴晗
1953年1月3日
在无偿捐了自己名下的房产后,仅仅过了一个月,1953年2月3日,吴晗又联名吴春曦,把弟弟名下的房产也捐了。
县长同志:
浙江解放后,我曾写信给义乌县苦竹塘农会,请求把我家所有房产田地耕具器物全数献还给人民,并收到村农会吴大弟同志1950年2月12日的复信,表示同意。(附件一)
以后家乡进行土地改命,我家里又分到一些土地房产……
最近我弟春曦调京工作,带了土地房产所有证15776号来,并得悉①房产原农场使用的,现农场已解散,房子已空出。②土地收入除支出外,尚有余谷十五六担要我们取用。③农会把房地所有证交回我们,要我们自己保管。
……
经过和家人充分商量,我们认为我们都是国家工作人员,自己生活和子女学习都有充分保证,家乡的土地房产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需要的。我们请求把土改后所分得的土地房产以及房产内部一切物品,连同土地房产所有证民字15776号一纸,献给政府。农会代管的余谷十五六担亦请一并处理。
谢谢你。致以敬礼
吴晗
吴春曦
1953年2月3日
肺腑之言,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回乡散记故土情深
虽然自1927年夏考入杭州之江大学预科后,吴晗就很少回家,但生养的故乡无时无刻不在他心里。1946年6月,吴晗回乡看望母亲,一口气写了三篇《回乡散记》,从《记第八大队》《浙道难》,到《真空的乡村》,吴晗以白描的写法,记录了自己此次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八大队的追忆,有浙道难的感慨,有村民翻身的喜悦,更有一颗热爱家乡火热的心。
此次回乡,吴晗在自传里也有记载:“从重庆飞到上海,送袁震到医院……在她住院的时候,回乡去看母亲,才住了四天……”
袁震是吴晗的妻子,比吴晗大两岁,出身在一个书香世家,是当年清华大学有名的才女。和吴晗一样,袁震也喜欢历史。两人的相识源于发表文章,因为志同道合,而且都在历史学上很有研究,两个人相识后很快相恋,1939年10月在云南结为夫妻,当时的袁震已经32岁。
虽然自传里没有写回乡的具体时间,但吴晗在《浙道难——回乡散记之二》中,明确写着到家的时间:1946年6月26日。
“(1946年)6月25日由上海到诸暨,第二天中午到家,躺下了两天。
7月1日从家到杭州,第二天下午到上海,病了三天。”
此次回乡,赶上内战,交通不便,吴晗没少折腾,光买票到处托人,就“一跑跑了20天”。这趟路途颠簸、被吴晗称为“跳舞旅行”的回乡之行,哪怕面对“浙道难难于上青天”,吴晗在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回乡的急切之情。
“离开家乡13年,非得回家看看家人不可。”
这是一趟久别的回乡之旅,吴晗触景情深:“13年了,拼着命也得回去看看年老的母亲。”
“13年了,一生能有几个13年!
在我离别家乡的13年中,多少儿童成了人,多少青年走入中年,也有多少中年人成为鬓发皜然的老者。
时代的磨炼使这些人坚定起来,使这些人成熟起来,也驱使这些人走上战斗的道路。因为他们全明白,只有战斗,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轿来保卫自己,才是唯一的一条生路。”
吴晗深爱这片土地,感慨父老乡亲是“一群该被祝福的人们”。可惜自此次回乡后,吴晗再也没有回过义乌。他渊博的学识、多舛的命运、故土的深情,浓缩在一纸纸红色家书中,一咏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