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70年:探寻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税”月轨迹

发布时间: 2019-12-09 09:47:10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记者 楼志明 通讯员 杨旭东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鸡毛虽贱,可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鸡毛虽轻,可有风它就能飞起来!”这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里的经典台词。从走南闯北“鸡毛换糖”到走向“买全球、卖全球”,义乌经历了“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沧桑巨变,这是一代又一代义乌人用智慧和心血“闯”出来的。其间,税务始终相伴着。近日,记者走访了义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参与者,听他们讲述有关税务的故事。

  供销社的“1950”

  “我们供销社1950年2月成立,可以说是义乌‘年纪’最大的企业了。”说话的是义乌市苏溪供销社的“掌门人”骆坚旗。

  “为了促进供销合作社发展,国家从各方面给予扶助,新成立的供销社第一年免交所得税,减征营业税20%……这些政策支持,对于扶助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段话,记载在1987年3月版的《义乌县供销社志》上,是新中国成立后,义乌纳税人对新中国税收减免政策的最早记述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起,农资、农具一直是免税的,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头发已花白的骆坚旗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说着,但“免税”两字的发音格外标准。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月里,减税对刚起步的合作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财税所:关于生产队和社员自产的藕粉出售给国营单位和供销社如何征税……今年仍可按原规定不征税。”这是供销社1973年收到的财税局文件。数十年来,财税局虽经历了机构分设到重新合并,但税务部门减负利企的为民情怀始终延续。

  “这些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给供销社注入了发展的动力。今年我们将实现减税20多万元。省下的钱,我们将还利于民。”在商超林立中,历经风雨的骆坚旗信心满满。

  “货郎担”的“1982”

  货郎担何以变身享誉全球的“小商品市场”?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力排众议开放市场的故事家喻户晓。“开放”的问题解决了,“办税”的问题如何解决?拿到义乌最后一张“鸡毛换糖”“临时许可证”的吴承先打开了话匣子。

  “经营户越来越多,排长队缴税成了大家耗时耗力的问题。”吴承先回忆,“当时财税所组织一些积极的摊主成立协助收税小组,帮忙办税后,排长队现象就没有了。”这个协助收税小组,之后演变为义乌市协税护税协会。吴承先是第一批协助收税小组组长,后来担任过多届协税护税协会理事。如今,义乌市场经营户交税的方式完成了网络代扣、扫码缴税的巨变,缴税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早已实现“零次跑”。

  吴承先对当时依法纳税的记忆深刻:“从那个时候起,政府就把纳税和市场管理费缴纳一起考虑了,在分配摊位时倾向表现较好的摊主。”如今,随着大数据的应用,纳税信用等级、缴税数据早已成为义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营户的隐形财富。

  开放市场,兴商建市,无数个“吴承先”凝聚成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动力。1990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跃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

  创业者的“1994”

  1994年,“末代货郎”楼仲平在义乌租用两间民房,开始“前店后厂”生产销售塑料吸管。依靠“投入—收回利润—扩大投入”的模式,几年后,楼仲平的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就成长为义乌最大的吸管生产企业。

  然而门槛低、没有品牌、没有标准、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严重挤压吸管行业本就微薄的利润。在思考和探索中,楼仲平走上了差异化竞争之路。

  当大多数塑料吸管没有品牌的时候,楼仲平注册了“双童”商标;当同类企业为毫无利润的大客户大订单争得你死我活之际,“双童”把目光聚焦到连锁餐饮、酒吧、KTV等小客户上;当塑料吸管带来的环保问题尚未得到关注时,“双童”已投入到可降解塑料吸管的研发中……一系列“怪胎式”的举动,让“双童”收获了对产品卫生严苛到极致的欧美日客户的青睐,在牢牢掌握定价权的同时稳住了产品利润率,躲过了大客户倒闭后带来的订单流失,并在近年全球抵制塑料吸管的浪潮下抢占了市场先机。

  “‘双童’一步步走来,有税务的一路支持。”楼仲平说,“以前都是我们跑税务,现在是税务跑上门。”他介绍,包括税务在内的政府部门用心用情“三服务”,让公司在2017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免除房产税15万元;小微企业扩围,少缴企业所得税16万元,个税改革、社保费减免……这些年国家的减税政策一波接一波,着实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楼仲平经营的吸管,在义乌的崛起史上就像不起眼的鸡毛。但如今,依靠这根吸管,“双童”每年做到上亿元的产值,全球三分之一的吸管出自“双童”。在仅有18亩的土地上不断上演着“鸡毛飞上天”的剧情:产品利润率长期保持20%至30%;年平均销售增长率超过30%。

  哈米的“2007”

  随着义乌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走进义乌。“新义乌人”来了,伊朗的哈米便是其中之一。

  哈米2003年来到义乌做丝巾生意。由于经常中伊两地来回,2007年,哈米决定在义乌创办外贸公司。为此,他跑了8个多月才办好营业执照。

  随着越来越多的“哈米”在义乌开办企业,政府部门开始不断完善优化服务外商的举措。其中,税务部门的个性化服务让哈米尤为印象深刻:“12年前,我办营业执照要跑十几个地方,如今跑一趟就可以了。”

  “公司刚成立时,因为不懂税务知识,我的进出口公司被列为四类,等待退税要几个月。”哈米说,现今,他的进出口公司稳居二类管理名单之列,退税速度从几个月缩短到两三天。

  哈米的生意越做越大了,“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当今年国家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时,他第一时间转发微信朋友圈,并在自己所在的外国人社区牵头举办“外国人减税降费大讲堂”,推介这一利好政策。

  开放包容,休戚与共,以哈米为代表的“新义乌人”,在营商环境日渐优化的义乌,淘得了真金白银。

  70年的创业,对义乌历史而言仅仅是一个逗号。一代代税务人还将继续围绕“兴商建市”战略,让“世界超市”熠熠生辉。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