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享单车市场的调整变化,共享单车“坟场”屡现新闻标题。最近有媒体报道,杭州共享单车清废行动清理出6万多辆单车,盘踞在某停车场,场面壮观,就如何处置这些“铁垃圾”向市民征求意见。
这不是杭州一个城市的困惑,去年有记者探访全国20多座城市,拍到了各个城市壮观且瘆人的共享单车聚集场面,这一泛在的城市景观也被当作共享单车行业式微的标志。普遍的问题中,一定有某些共性的答案。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成本”二字。
企业“不计”成本。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企业若是回收废弃单车,加上搬运维修费、日常人力成本等,比一辆新车的成本更高。生产新车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协议缓交的方式暂时规避,而管理维修成本却是实打实的开支,所以企业更容易倾向选择过量投放补齐缺口,而非“缝缝补补又三年”,提高单车利用率。“豪气”的不计成本,其实是不计他人的成本,将可以转嫁的尽皆转嫁,从而降低自己的成本。
政府被迫增加隐性成本。清运废旧共享单车,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乃、土地等,打捞、收集、安置、看管等等环节,都需要不菲的投入。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大笔开支,实际上清洁工、城管人员乃至志愿者“捎带手”的清理工作,或者乱停放占用场地造成道路拥堵,都是政府花钱,积少成多,蔚为壮观。
社会被透支了道德成本。杭州某家单车公司运营人员表示,今年已经从河底捞出100多辆车了,小区、绿化带,或者人烟罕至的河堤上,被暴力破坏的单车身影特别多,还有那些乱停乱放导致的“僵尸车”,都见证了失范行为对道德成本的透支。就像某些学者所称,遵守道德则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生活的成本,从而保证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反之则会带来损失。失序的共享单车诱发的道德失范,就在透支道德成本,减损社会收益。
既然涉及各种成本问题,那么解决共享单车处置难,也就离不开一种“大成本观”:做整体成本核算,再作责任分配。该是企业责任的企业领走,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当冤大头,哪怕先行垫付,也要秋后算账;该是失范市民的责任,要追责相应责任,加强宣传警示,以一儆百;该是管理部门的责任也不要只顾叫苦不迭,多调研,多出有针对性的点子,指导企业有序投放和管理,指导市民有序使用和停放。总是要先树立信心决心的,事不避难,难题越难,越见社会治理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