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由义乌市委市政府策划出品、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组织撰写的20集纪录片《义乌通史》正式上线。该纪录片全面展示义乌从远古时代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了义乌多样的山川水系和气候环境,反映了义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特征。
《义乌通史》共20集,每集有不同的主题,涉及发展起源、贸易经济、人文思想、军事科学、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追溯每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每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剖析义乌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核,解读义乌繁荣发展深层次的基因密码,呈现了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顽强拼搏的义乌。
第一集《斯土斯民》
一方风水养一方人。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从了解它的地理风貌开始。本集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介绍义乌的版图、地理与气候、远古时期的历史遗迹与遗存、先民的活动以及历代人口的变迁,呈现了义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与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揭示义乌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集《远古义乌》
乌伤,千年古县源远流长,历史文化遗产犹如珍珠般点缀在这片大地。平畴村西周墓的原始瓷、绣湖广场的古井……无一不承载着乌伤文化的内涵与民族精神。本集通过再现多处历史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欣赏独属于乌伤的风格与气派。
第三集《建县》
义乌拔地而起的高楼之下,蕴藏着数千年的文明脉络。孝子颜乌的故事、城西桥头遗址,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义乌的起源。
秦汉时候的义乌会是什么样?本集展示了史料相对缺乏的秦汉时期,乌伤县的建置,用丰富史料还原乌伤县的真实状况,用史实论证解答:是什么改变并影响了当时中国人口的分布,又是什么带动了那时义乌的经济发展高潮。
第四集《傅大士》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信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在义乌,人们同样创造了辉煌无比的佛教文化,从名闻遐迩的佛堂镇,到惠约、傅大士等佛学大家,至梁朝,义乌尚佛之风愈加强烈,对后世中国、甚至海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五集《骆宾王》
义乌不仅钟灵毓秀,而且人杰地灵,自古有“江南小邹鲁”之称。这里人才辈出,其中“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不仅在文坛上颇负盛名,其以自己的诗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唐代义乌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兴盛,海外交流的频繁,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第六集《绣湖》
唐宋时期,义乌的农业与商业经济均得到稳步发展,其税收一度成为婺州八县之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畜牧养猪、屠宰和粮食加工等副业生产,其中以丝织、酿酒、陶瓷最为发达。宋代曾任县丞的吴沃治理绣湖,对当地农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集《宗泽》
北宋王朝后期政治腐败,对辽夏的入侵,不但不抵抗,反而岁奉财物,屈辱求和,百姓遭殃。义乌人尚武忠勇的品性,体现在他们的家国情怀之上。宗泽,是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本集展示了一个更鲜活、全面的宗泽,他不仅是抗金英雄,也是学富五车的才子,更是知人善任的将领。在他的提拔下,一代抗金名将岳飞重新崭露头角。
第八集《理学》
自宋朝以来,义乌以培养学子进科举为宗旨,县学、社学、义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这些机构对宋代的学术思想及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在当时的义乌,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子弟中学有成就者众多,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名人。本集以南宋政治家、理学家徐侨为线索,叙述了理学在历史上的传播与深远影响。
第九集《朱丹溪》
元代对医学极为重视,医界人才辈出,是中医历史的鼎盛时期。其中尤以义乌朱丹溪对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影响最大。他的学术思想、医学理论、医疗技术成就,被人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他提出的“相火论”对后世医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远播海外,为日本医学家所推崇。他创立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丹溪学派”。
朱丹溪被人所称颂的,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成就,还有他高尚的人格。他的人格魅力,正是义乌精神的最好诠释。其子朱玉汝、从弟朱嗣汜、孙朱宗善均以医术著名。
第十集《集市老街》
如今的义乌,物流发达,吞吐量惊人。而在数百年前,这份繁忙则主要汇聚在义乌江。滔滔江水,哺育了义乌人民,也是义乌与外界交流贸易的通道。在明代,市镇商品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已形成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经济形态——市镇经济。本集以火腿、蜜枣、红糖“义乌三宝”为线索,讲述明清时期,义乌商品经济与市集的繁荣。为义乌未来成为“国际商贸之城”,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第十一集《义乌兵》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支以将帅姓氏为名的军队名垂千古:一是南宋的岳家军,二是明中期的戚家军。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主力来自浙江义乌,史称义乌兵。义乌兵南灭倭寇,北修长城,为修筑司马台、老龙头等城墙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以敌台为家,繁衍生息,在长城脚下发展为无数个“义乌兵”后裔的自然村落。400多年来,这些融南北风俗文化的“义乌兵”后裔,以坚韧的毅力与意志,世代守护着长城。
第十二集《敲糖帮》
中国的敲糖帮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而义乌敲糖帮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支。小小敲糖担,百样生意挑在肩,敲糖帮用他们厚重的肩膀,挑出了今天义乌的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义乌由最初的卖糖、敲糖换鸡毛鸭毛,到经营日用小商品而崛起于世界经济之林的发展历程,反映出的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人坚韧果敢、勤恳拼搏的缩影。
第十三集《婺戏》
明清时期义乌的文化繁盛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样化的。作为“文化之邦”的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繁多,义乌的非遗项目名录已达80个,婺剧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传承了500多年的婺剧深受义乌百姓的喜爱,在义乌乡间的宗族祠堂或庙宇间大多有一方戏台,每逢节日喜庆或寿诞庙会总要热热闹闹演上一场婺剧,举族共赏。本集以婺剧为主要讲述对象,简要介绍婺剧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同一时期的义乌文化面貌;介绍了义乌婺剧的杰出代表作、代表人物及现代婺剧在义乌的发展,深入探讨了义乌婺剧与义乌精神的相互作用。
第十四集《古村》
起伏的黑瓦白墙,高耸的砖雕门楼,以及石板上的青苔……义乌古村落是年代的影子,是先人的足迹,也是历史的传承。藏风聚气,宜耕宜居,商贸尚武,古建人文……义乌古村是展开于天地之间的灿烂画卷,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见证了历代义乌人曲折感人的故事。本集介绍了杜门村、华溪村、大元村、颜村义乌四大官村等古村落,它们不仅拥有古建遗存,更是家族家风的典范。每一幢古建筑,都记载着一部家族的历史,演绎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第十五集《朱之锡》
朱之锡,清初治河名臣,顺治时期历任兵部尚书兼总督河道等职。朱之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达10年之久,南北交驰,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卒于任上,年仅44岁。朱之锡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他为治理河道,造福黎民百姓舍身报国。康熙谕赐祭葬。黎民百姓无不称颂其惠政,奉为“河神”,沿河立庙,春秋祠祭,称之为“朱大王”。
第十六集《朱一新》
“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必言及朱一新”。朱一新为官正义刚直,著述颇丰,尤其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朱一新强调读史,对西学也十分重视。他对引导学生进步,了解西学,培养洋务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他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论辩,在研究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朱一新传奇般的伟大生平,将清末社会动荡却仍旧人才代兴、文献繁盛的义乌勾勒出来,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十七集《古井春秋》
民国前期,舟楫水运为义乌航运的鼎盛时期,随着义乌舟楫水运的繁荣和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相继出现,义乌商业呈现出了集市、城镇数量增加,集市规模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的局面。本集将目光聚焦在了舟船航运的古镇佛堂和依靠铁路后来居上的现代,通过对佛堂镇、稠城街道历史文化、地理方位、运输条件等方面的梳理,将义乌波澜壮阔的商潮一一展现。
第十八集《真理的味道》
义乌的包容与开放,使其成为中国先进思想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历史中,义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孕育出向往民主科学的先进思想,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文化学者。冯雪峰、吴晗、陈望道等人都走向了中国革命的最前线,为党的事业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十九集《义乌营》
抗战期间,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自古就有勇敢善战的义乌儿女挺身而出。义乌先后组织了大批抗战队伍,涌现了大批英勇斗争事迹与人物。最早被大批量组织起来的抗战队伍便是“义乌营”,其正式番号是浙江省抗敌自卫队总司令部特务大队。这支队伍的士兵绝大多数是自愿抗战的义乌人,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
第二十集《世界小商品之都》
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现在的世界“小商品之都”,40年间,义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义乌,是浙江传统农业小县,地少,土地贫瘠。40年前,吃饱饭是大伙儿最大的愿望,改革开放,激发了义乌的活力。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在改革这条路上,义乌未曾停歇,义乌的发展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而未来的义乌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