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20年>最新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拍多种语言短视频宣传抗疫经验 把中国正能量传播出去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020年6月23日《浙江日报》9版刊发《拍多种语言短视频宣传抗疫经验把中国正能量传播出去》一文

  “出门戴口罩,聚会要分餐。”6月19日18时许,义乌稠州医院国际门诊部也门籍医生阿马尔穿着白大褂、戴着蓝色医用口罩,又在诊疗室加班录制15秒的短视频。

  高高的鼻梁,深邃的双眼,络腮胡子刮得非常干净,阿马尔整个人非常有精气神。遇到人,总是一脸憨厚地笑着。阿马尔中文说得很溜,时不时还能冒出几个成语。

  最近,不少外国朋友来咨询可否回国一趟,阿马尔就劝他们暂时先不要回去。他说非常理解这种思乡心情,安抚好他们的情绪之余,每次都再三嘱咐,出门戴口罩,聚会要分餐。

  阿马尔正在拍短视频。(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春节至今,阿马尔一直坚守在医院上班。在坚守岗位的同时,阿马尔还利用空闲时间用多种语言摄制宣传防疫知识、市场采购等内容的短视频,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发布。他还坚持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宣传中国万众一心做好国内疫情防控、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携手多国共同抗疫的感人故事。他还充当义务讲解员,在手机上或者在诊疗室随时回复外籍人士关于疫情的各种咨询。

  “外国朋友出门在外,语言不通,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需要给他们信心,包括一些防疫常识。”阿马尔用中文、英文、阿拉伯文3种语言,坚持在微信朋友圈编发各类疫情防控信息。他拍摄的许多疫情防控短视频,刚推送就被转发刷屏。一时之间,阿马尔成了“网红”,他的手机俨然成为一个移动的咨询平台,几乎24小时在线服务。经常是刚接诊完一个病人,就有人打进视频电话来咨询。甚至凌晨也会接到咨询电话,他总是不厌其烦给予解答。

  “阿马尔帮助别人,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他。”阿马尔的太太妮丝琳原来也是一名医生,为了照顾孩子留在家中。阿马尔的努力妮丝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关注并转发丈夫朋友圈里的每一条宣传信息。“很多在中国的朋友会看到的。”在妮丝琳看来,这不仅是在帮丈夫,更是在帮助更多的朋友。她说自己每转发一条,丈夫就可能会少接一个深夜里的咨询电话。

  1978年出生的阿马尔,已经在中国待了20多年。2003年非典发生时,他正在天津医科大学读书。2017年,他从浙江大学拿到医学博士后,被义乌稠州医院聘用。阿马尔看到在义乌的外籍人士普遍因语言、文化差异存在看病难的问题,就提出建立国际门诊部。“我的影响力虽然微小,但是必须把中国正能量传播出去。”阿马尔边学边用,制作防疫宣传短视频,在国外社交平台开设账号,发布中国抗疫最新情况,以及各种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和事件。

  随着阿马尔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境外媒体纷纷找到他,视频连线让他介绍中国的疫情形势和抗疫经验。由于时差,连线采访的时间大多是凌晨,阿马尔从不推辞,每次都是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视频上。

  “外国记者的提问五花八门,诸如中国用什么办法控制住疫情的?病毒的疫苗研制进展如何?”阿马尔说,对这些问题他都认真耐心解答,将中国抗疫中的一些科学举措和一些鼓舞人心恢复经济的政策介绍给他们。

  “阿马尔乐于助人,在义乌的外国人圈子里名气大、颇具影响力。他的视频宣传通俗易懂,让在义乌的外国人能及时了解疫情形势、掌握防疫知识,工作和生活更安心。”来自叙利亚的加桑说。诗人黄亚洲获知阿马尔的事情后,特意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宣传大使阿马尔》。“这里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所以这里打的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肯定要参与,这是我们共同的战役……”

  “作为一名医生,无论在哪个国家,我都应该承担起一份责任,平时就该这样,特殊时期更要做好。”阿马尔说,中国让他感觉到无比温暖和幸福,他们一家将继续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