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明故居
中国义乌网6月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张云飞)上溪镇和平村红色基因根植,英雄儿女辈出。村中有三间旧平房一字排开,白墙黑瓦。这就是革命烈士吴子明的故居。
吴子明原名吴琳荣,自小懂事孝顺,农活、家务样样拿手,还特别喜欢唱歌,非常讨人喜欢。1940年下半年,26岁的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参加了抗日武装第八大队,历任第一中队第一分队长、第四中队副队长、第三中队队长。1945年9月北撤后,他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部警卫连连长等,后任华野一纵三旅八团机炮营副营长。1949年1月7日,在淮海战役胜利前夕,他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5岁。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军区追授他“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吴子明的儿子吴琅根,今年已经78岁高龄,他和老伴一直居住于故居内。“父亲出去参加革命的时候,我才几个月大,他后来就没有回来过。”吴琅根腿脚已经有些不便了,他颤巍巍地拿出了仅存的几张老照片,掏出了珍藏多年的一本书——《峥嵘岁月——吴店革命斗争史》,“父亲的事迹都记在里面,是他的老战友们写的。”
锲而不舍学文化 思想不断进步
吴子刚是八大队刚成立时党的老战士,和吴子明有着长达六七年的战友情。《峥嵘岁月——吴店革命斗争史》一书转载了吴子刚的《自有源头活水来——赞吴子明烈士的好学精神》一文。文中,吴子刚饱含热泪回忆了吴子明一路学习成长直至牺牲的历程。
1942年7月,义乌沦陷两月,日寇横行。
吴子刚担任八大队第一中队队长,吴子明任第一中队第一分队长。当时,部队新成立,干部缺乏,吴子刚身兼军、政、党、文等各方面工作,天天忙到深更半夜,无法安睡。“这使子明同志感到十分不安……我责任内的许多工作都由他代做了,诸如炊事房的伙食管理,群众纪律的检查督促,及至每到一个宿营地分配房子,警戒布置等等。”
为了能帮吴子刚分担更多,只上过三年学的吴子明开始硬着头皮学文化。白天打仗,无论有多累,晚上都会靠着豆油灯,席地坐在篾垫上,把小本子放在弯曲的膝盖上,一边左一掌右一掌地拍赶着蚊虫,一边一笔一画练习全中队人员的姓名。不久后他就顺顺溜溜地把全连名字点了下来。
为了让一年的成绩看得清楚,吴子明开始写日记,把天气晴雨、宿营地点、行军路程,或哪里打了一个仗、抓到几个俘虏、缴到几支枪等战斗生活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实际的一部分,记得清清楚楚。
吴子明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又慢慢学记笔记。从一开始的“写了一句却漏了很多句”,到摸索出提纲式的记录,再到“从平时来往的各种条子上和上上下下的便条上开始用功,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他的文化就靠这样得到迅速提高,并逐渐带来工作上不少便利。”
学了文化,就能看字读书了。一天上午,天色很好,他们坐在林子旁边上政治课。课本《我们的出路》里引用了《水浒》里的“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吴子明很快领会了其中含义,不自觉地拍了一下膝盖说:“好极了好极了。”可又马上发出疑问:“怎么梁山那时候的天下就这样了……可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穷人还没有翻身呢?”他对《我们的出路》更感兴趣了,反复地思考,终于觉悟到其中一个根本的道理。在开讨论会时,他就特别强调:“过去因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所以农民革命都失败了。现在好了,有了共产党领导,过了多少年以后,我们一定能得到天下,穷人一定会翻身……”把同志们的思想引导出一个光明美丽的向往,加深了对党的感情。
在淮海战役初期,两人见面彼此回忆起这些情况。吴子明说:“那个时候学的东西印象真深,现在对新解放过来的战士同样用到那些东西。一解放过来,只要和我们谈谈家常,帮助他们挖挖苦根,很快就变成我们的人!”
刻苦钻研学军事 作战灵活机智
为了更好指挥作战,吴子明认真地研究游击战术。从书本知识开始,不断与实际战斗行动相结合,思考总结遭受不同敌情时应付的办法。
1943年12月至次年3月,浙东根据地军民进行了最为艰苦的第二次反顽自卫战斗,先后历经蜻蜓岗、东西岙、章家埠、前文、后屠桥等大小91次战斗,做出了重大牺牲。吴子明参加了数次对敌伪顽战斗,都以正确灵活的指挥,机智勇敢的行动而取胜,并立功一次、小功一次及三等功一次。
在莲塘潘一次战斗中,吴子明所在的中队接到任务——伏击从曹宅出来抢掠的鬼子。他估计,向莲塘潘前进的敌人遭到伏击后,会很快落溪顺流回窜,就布置机枪火力专门封锁堤勘的缺口处,逼使敌人回头找射击位置。部队可以抓住敌人这一进退维谷的慌乱时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压下去,先以手榴弹轰击,而后迅速进入肉搏。事实的进程和他的判断完全一致。那次战斗,出来抢掠的鬼子除5个负伤被活捉外,全部被消灭。中队在年初订的缴枪抓俘计划,在这次战斗中圆满实现。
还有一次,八大队奉命前往义北湖门一带活动。部队刚进戚宅岭,吴子刚一见山势险峻,林木茂密,怕中埋伏,叫停部队原地休息。吴子明心里早已有所筹划,他胸有成竹地说:“我们队伍一路纵队行进,每个人距离5步,这样——”他把两臂向两头一伸,高兴地说:“100多个人前后距离拉得很长,要敌人看不见尽头,摸不清我们究竟有多少人,使他感到无处下手。而我们呢,不论在排头或排尾发生情况都有时间应付。如果在中间发生情况,我们先就地占领还击地形。”他向两边高处山林一看,然后两臂一抱,似乎很有把握地说: “再把头和尾绕过来,对敌人形成包围,他就慌了! ”
吴子刚为此点赞,“这一朴实的想法竟还是符合《孙子兵法》里讲的‘恒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一条用兵原则哩!”
1946年,吴子明担任华野一纵第三旅第八团机炮连连长。每次战斗,他都亲自布置炮兵阵地、指挥射击、观察弹着点,注意与步兵协调,因此在宿北、豫东的战役中均立三等功。到淮海战役时,一营长曾说:“吴连长对战争的负责精神是我敬佩的。”
吴子明还爱钻研,在部队提出单炮射击问题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论证,创造了单炮射击用的角度板、钗脚、米位尺等,获得了部队“学习模范”的奖励。
苦中作乐学文艺 憧憬美好未来
1946年春节,部队住在山东华丰。吴子明所在的连队,一个不落参加山东的大秧歌节目。
他怕自己跳起来合不上节拍,妨碍集体的整齐划一,就单个学。在连部的电灯光下,叫同志们看着他,帮他纠正动作。他一面一进一退地扭着,一面嘴里还哼着秧歌调。手脚配合不起来,别别扭扭很不自然,一遍跳不好就说:“再来过,再来过。”大家在旁边忍不住捂着嘴笑,他说:“你们不要笑,再学两遍就学会了。”其实他自己也张开嘴巴在笑。
演出当天,纵队警卫连的全体同志分别打扮成工农兵学商,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吴子刚负责打锣,在前面引路,把变装了的同志边歌边舞地带到团部去拜年,向团首长和总支书记介绍说:“我们全连不漏一个地来向首长拜年!”
总支书记东张西望了一会,笑着说:“我看就少一个,你们吴连长呢?”
正好这时,一个满脸粘满煤灰、长着一撮稀稀疏疏小胡子的“老煤矿工人”提着一盏矿工灯,握着一根不满尺的短烟筒,走近去向他讨火:“同志,给俺对个火! ”笑盈盈地欠着身子,一口山东腔,接着还干咳了两声。
总支书记向他看了一眼,只见他头戴矿工帽,身穿厚棉袄,系着一条白腰巾,棉裤脚管扎得紧紧的,脚上还穿着一双跷鼻子硬绑鞋,脏虽然脏,但倒也还精神,以为是华丰煤矿里下班的老工人也来参加活动,因此就客客气气把烟火递给他。
吴子刚站在旁边忍不住笑出了声,吴子明自己也忍不住扑哧一笑。这一笑可露了馅,黄葱葱的小胡子底下露出了一口短而整齐的牙齿。这才引起总支书记的注意,恍然大悟地喊了起来:“啊!原来就是你,装得好像装得好像! ”一双亲切的手掌重重地落在吴子明的肩上。
吴子明还有着极强的整体观念。豫东战役中,团里为充实步兵连,要抽调炮兵30多人,当时其他干部一时有些想不通,可他坚决执行,半天就愉快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在革命工作中一直思想平稳,生活上更是不认为自己是老连长而要求特殊。1947年12月,制度规定连干自背背包,他二话不说,坚决执行。
1948年4月制度规定连干背包公家负担,但他仍一如既往,甚至行军时也不把背包放在牲口上。那年冬天,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在战斗间隙中,吴子刚与吴子明在一个野山沟里不期而遇。吴子明胡子头发枯黄如乱草,30多岁人的脸上皮肉松弛,布满皱纹,简直像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吴子刚不禁关心地说:“子明,老多了!”
他倒满不在乎,摸了一把下巴风趣地说:“不要紧,打完蒋介石,怕它不返老还童?”
对胜利的憧憬,使他忘记了眼前的艰苦。他的乐观精神,使一切事物增添了光彩……
吴子明牺牲的9个月后,新中国成立,他美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可是,多少英勇的乌伤儿女却没能亲眼见到。
在上溪吴店革命烈士陵园里,道路两侧郁郁葱葱的松柏在雨水的洗礼下,愈加显得苍翠挺拔。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塔)背后不远处,一座烈士纪念碑上,吴子明们不凡的生平与不怕牺牲的精神被永远篆刻铭记,淅沥的雨声仿佛在为先烈们的故事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