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全媒体记者吕斌摄
中国义乌网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婷)6月3日上午,浙江省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金华专场在《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诞生地义乌举行。金华市委书记陈龙作主题发布,并和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林毅一起回答中新社、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中央、省级媒体记者提问。
浙江日报记者:今年各地都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刚才我们也提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请问金华作为拥有鲜明红色印记的城市,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得更有成效?
陈龙: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对标“九学九新”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努力在百年党史中汲取拼搏争先的强大动力,奋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一是坚持场景化体验,突出真理味道。百年风云激荡,在八婺大地沉淀下深厚的红色印记。金华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诞生地,还有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双龙水电站,中共二大代表、团中央第一任书记施复亮故居,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烈士陵园等一批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八婺红色课堂”“八婺红色风采”“八婺红色印记”“八婺红色先锋”等四大载体,绘制红色地图,重点打造20条精品红色线路,让党员干部当好“红色根脉”的传承人和守护者,在品味红色经典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两个维护”的意识。
二是坚持系统化学习,突出金华特色。我们将学习指定材料与学习《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习近平六大科学思维方法和习近平总书记14次调研金华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邀请一些当年亲身经历者讲述习近平同志指导金华发展的实践,刊发金华一系列典型案例报道,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中感悟真理伟力、汲取奋进力量。我们在全国首创把党史知识搬上手机客户端,从2015年开始就推出《夜读党史》专栏,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把党史革命故事编成乡土教材《红色丰碑》送进课堂,打通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还把金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5月26日我们在武义召开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后陈经验”研讨会,与时俱进推进深化拓展应用。近段时间还要召开“义乌发展经验”提出15周年的理论研讨会,全面研究、深入凝练,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金华取得更大成效。
三是坚持常态化解难,突出知行合一。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扎实推进“九市建设”和“四攻坚四争先”行动,加快把都市区的发展能级赶上来。我们以数字化改革破题攻坚,大力实施“三服务”2.0版,全面开展“百团攻坚拼搏争先”和“千村蹲点千企破难”等活动,已覆盖1800多个行政村和企业,收集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问题1280多个,解决率95.5%,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金华有关做法。从今年开始,我们还将深化医保领域改革,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让老百姓“无病安心、有病宽心”。我们相信,只要牢记党的宗旨,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党史学习教育一定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中国新闻社记者:刚才发布中提出,“十四五”时期,金华要大力推进“九市建设”,能否介绍下具体如何推进?
陈龙:“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和起步期。我们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主线,根据金华实际,研究了九个方面重点工作,概括起来讲,就是“九市建设”重点任务,努力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一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数字赋能新动力。我们要坚决贯彻好国家科技和创新要求,重点要营造更富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开放型创新创业生态,推进人才科技“五年十倍增”,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以上。
二是建设民营经济强市,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是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7000家以上。
三是建设双循环发展先行市,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重点增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功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内外贸突破1万亿规模。
四是建设“两优一高”市,取得重大改革新突破。重点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全方位全领域实施“效能革命”,全市营商环境便利度达90%以上。
五是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迈出都市区共建新步伐。我们要发挥好区位条件优势,重点是构建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全域同城化格局基本形成。
六是建设文化强市,弘扬信义和美新风尚。重点是深入实施文化繁荣提升工程,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
七是建设浙中花园城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重点是全领域、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基本建成浙中大花园。
八是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创建共同富裕新家园。重点是实施惠民富民安民工程,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在公共服务现代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九是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开创法治金华新局面。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进“九市建设”,我们将久久为功,接力奋进,努力让金华经济综合实力更强、科技创新活力更足、改革开放水平更高、都市区共建步伐更快、城乡生态环境更美、人民生活品质更好和市域治理效能更优,一步一个脚印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这几年以来,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改革与义乌相关,改革是义乌的一个高频词,请问近年来义乌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下一步有怎样的考虑?谢谢。
林毅: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守好“红色根脉”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们打造“重要窗口”的必由之路,我们都说义乌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改革开放是义乌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要求义乌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51%以上的时间用在改革开放上,思考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每周都会召开改革会,研究改革的具体制度、创新事项,哪里有痛点有堵点,改革就在哪里研究和突破。今年来,义乌承接了国家级改革30多项,省级改革40多项,形成创新案例200多项,连续两年获得了浙江省改革考核第一名。2018年到2020年,获得国务院正向激励3项,省政府正向激励12项,名列全省前列。
具体来说,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改革和开放。
一是以多跨协同、系统重塑为核心,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比如在疫情背景下,国际贸易物流成本高,时效差,我们创新环球义达数字化物流平台,通达全球600多个主要城市,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比如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程零材料网办,打通各类数据77项,过去要去窗口办理,费时费力,现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申请办理,全程不用交材料不填表,也不用跑银行,让群众受惠。比如针对惠农服务体系不健全,我们打造农业标准地场景应用,全市土地流转达到了74%以上。我们还在全市谋划了26个多跨场景,其中9个已经完成初步建设,下一步我们要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总抓手,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基础性、全局性、系统性改革。
二是以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为核心,深化自贸区改革。我们以货物来得快走得快管得好为原则,比如过去化妆品出口事先要检测,抽到的要用5到10天,现在我们采取信用管理的机制,让检测提前预警的制度变成现实。现在,我们实行了秒通关的机制,大大便利了化妆品产业发展。比如我们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的模式,提供门对门服务。今年1至4月份,这种模式出口5.9亿美元,增长了两倍。我们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畅通“义新欧”班列。今年1至5月份,发送标箱量增长了209%。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国贸改革试验区、自贸区、综保区等叠加优势,形成更多的自主创新。
三是以“三服务”为核心,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深化和改革。我们积极打造“干事不受礼,办事不求人”的营商环境。行政服务中心从最初的324个窗口降到目前的只有33个窗口,工业用水用电实行当天申请当天供水当天供电,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相关经验做法已经在全国推广,率先打造“无费城市”,金融机构取消任何形式的贷款搭车收费。去年,义乌在省发改委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当中,在全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在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当中,义乌纳税、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和应用这两个指标为全国的标杆。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场要素、政务服务、法治监督等方面深化改革,确保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钱江台钱江视频记者:义乌提出要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目标,请问“十四五”期间,义乌将如何推动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
林毅:世界小商品之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义乌的定位和使命,“十四五”是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了战略机遇,数字化改革明确了战略路径,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战略方向。面对机遇挑战,“十四五”我们总体的思考是深入贯彻金华市委“九市建设”部署,强化“四攻坚四争先”,以数字化改革为总牵引,打造数字化双循环战略支点,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示范地。
我们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个重点是服务国内大循环。目前,义乌初步形成了市场和制造、出口和进口、城和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十四五”,我们将通过数字化改革加快市场升级、物流升级、制造升级,率先开展内外贸一体化改革,打造面向国内大循环的产业架构。到2025年,电商超过50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超60%。
第二个重点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目前,义乌外贸出口超过了全国18个省份,今后我们将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区,高质量打造义新欧、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加快发展线上线下、进口出口转口贸易,把义乌建设成为世界货地、全球口岸、贸易天堂。到2025年,内外贸总额突破1万亿元,进口达到1000亿元,义乌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
第三个重点是建设数字高地。义乌去年数字产业核心产值、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均位居金华第一。我们将按照省委“1+5+2”的部署,真正用数字化重塑义乌,到2025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基本实现数字化,建成15个以上未来社区。
第四个重点是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地。义乌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了7万元,达到71260元,领跑全省,共同富裕有了良好基础。比如,义乌已经办理了农房不动产证13万张,已发放农房抵押贷款超过了170亿元。“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通过打造数字化双循环战略节点来带动共同富裕,率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区域合作水平,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5年,义乌市场主体超过100万,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
浙江之声记者:截至2020年,义乌常住人口超过185万,距离上一次人口普查,10年增长了50%,请问义乌在引进人流客流资金流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林毅:到去年年底,义乌总人口达到了250万以上,其中常住人口186万,比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多了62.5万人,增长了50.7%,增速超过了省内的6个地级市,成为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县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义乌,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10年间增加了45.2万人,占了全省增量的1/9,人口结构质量进一步优化。
如果问我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来到义乌,用一句话来回答的话,我们全身心地抓好营商环境的打造,来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让义乌成为贸易天堂、创业天堂、梦想天堂,来了就是义乌人。
一方面,义乌增量选优存量提质,推进经济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人口集聚的本质是看好未来,追逐梦想,义乌为全球奋斗者创业就业搭好平台和舞台。我们充分发挥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义乌成为吸引各类从业人员的强磁场。比如电商主体,从2010年的只有1373户,到去年猛增到28万户。内外贸电商的密度分别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义乌的快递量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占了全国的8.5%,相当于一个江苏省或两个上海市的快递总量。与此同时,我们在巩固20多个优势小商品制造行业的基础之上,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比如光源科技小镇,全球排名前5位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我们就引进了4家落在义乌,提供就业岗位超过了2万个,其中6成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
同时,义乌不断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率先开展“互联网+监管”、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试点,率先试行自贸区涉企许可事项“承诺即入”的新制度,大力推行减费降负,义乌现在是少有的没有收费的城市,除了法定罚款以外,其他的费用我们全部取消了。出台人才一周免费住、三年半价租、购房直接补的政策,大力吸引人才来到义乌。在义乌办企业办执照,只需要一张身份证,一天内就可以办成。义乌市场主体累计已经达到74万户。其中,第一个10万户,我们用了整整30年。第7个10万户,我们用了不到10个月,增长速度不断刷新纪录,目前已经超过74万户,占了浙江省的1/12,占了全国的千分之五。每10个人当中有3个老板,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超过了7480亿元,跃居全省县市第一。
另一方面,义乌不断推进城市转型,加快建设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我们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全省四大都市区建设,发挥义乌优势,加快共建金义都市区。我们坚持一个市的理念,推进多规合一,城乡融合,按300万人口的构架,全面拉开城市的规划并加快建设。我们加快城乡有机更新,建设双江水利枢纽、植物园、高架站房、国贸大道、免费通行的高速环线等等一批标志性的项目,串联起280公里长的美丽乡村大环线,辐射全域农村,引进落地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人口迁入义乌的人数从2017年开始,年均增速超过10%,目前义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7%,高于全省全国。
义乌不仅城市硬件不断改善,城市软件也不断提升。2020年,义乌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规则义乌,义行天下”成为市民的守则,6万多名党员践行“党员干部五(吾)带头”,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志愿者,让城市有爱,有温度。我们从源头切入,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指数跃居全省第一。平安县市已经实现13年连创,获得平安金鼎。我们以倍增的理念谋划公共服务供给。比如近三年,我们仅教育财政支出超过了90亿元,我们规划建设200所幼儿园,已经建成61所,正在建设48所,还要建设91所。城乡最美丽的建筑是学校。“十四五”,我们还将推进义务教育实现倍增,规划实施教育项目207项,可新增学位16.3万个。面对新冠疫情,去年义乌“抢”人,今年义乌留人。去年以来,《新闻联播》30多次报道肯定义乌,《焦点访谈》3次聚焦义乌,这些都是义乌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义乌,融入义乌,奉献义乌,我们将努力把义乌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示范地,帮助更多人在义乌把握机遇,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