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2月4日讯(记者 袁乐 编辑 童晓)养老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如何养老逐渐成为了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义乌长寿老人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截至2020年底,义乌市户籍60周岁以上老年人170154人,百岁以上老人共有157人,创历史最多。
近年来,义乌构建了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推动普惠服务全员覆盖、个性服务精准供给,探索更高水平“老有所养”。在创新养老服务典型模式、打造幸福养老样板建设、构建义乌长寿性社会过程中,义乌扑下身子务实干,提高效率马上干,雷厉风行加快干,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干好、干实,交出一份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暖心答卷。
老有所养,必先老有所居。自2016年起,义乌全面启动镇街养老院改造工程,目前已在每个镇街都建成一家三星级标准的养老院。全市建成了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45家、居家养老服务站142家,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形成多元化助餐模式,通过自建老年食堂、中心厨房、机构配送餐等形式,可为全市3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暖了老人胃,又暖了老人心。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安心放心舒心,2020年,义乌启动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440户老年人家庭房屋的“免费升级”。义乌江东街道徐村村民赵仍水老人是低保户,先前经历过心脏、脊椎手术,走路有困难。经过适老化改造后,赵仍水家墙壁粉刷一新还安装了吊顶,床头桌上放置了一盏感应灯,淋浴区安装了扶手、配置了洗澡椅,厕所从蹲坑改成了带扶手的坐便器……老人的日常生活从此变得舒适了许多。“住得舒服,心里高兴。”看到眼前焕然一新的设施,赵爷爷连连感叹,“从里到外,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改造得很贴心、很方便!”
先行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补助制度,解决失能老人生活问题。在解决失能失智及高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义乌建立健全以失能状态为主、兼顾家庭经济状况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补助制度。将失能等级达到4-6级的老人纳入长期照护补助,失能等级达到1-3级的居家老人和困难、高龄居家老人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进一步减轻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料和经济负担,维护老人生活质量和尊严,让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乐享其龄。
笑看夕阳天际染,晚霞筑梦续年华。现如今,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开始更多地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针对这一需求,义乌市各地积极开班教学,为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学习、交友平台。除此之外,义乌及早谋划,层层落实责任,扎实开展了多次老年人“乐学”活动。
“上了几期手机网络课,我终于初步掌握了手机支付知识。以后想买什么东西,打开手机一点就完成,很方便!”今年加入义乌老年大学的龚大爷表示,时代变化快,老年人也渴望能跟上时代,多学习一些知识,而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学习平台对自己帮助很大。“春节前,政府还为我们组织了许多艺术类的课程,让我们老人也能在晚年学习到各种新的才艺!”龚大爷说。
学为结合,反哺社会。节庆日走在城市公园、村中文化礼堂以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不时还能看到各镇街单位组织的老年宣讲团、老兵宣讲团、“夕阳红”志愿队等组织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和政府的“精神食粮”传播给群众。这些宣讲队伍中不少新鲜的“老热血”都来自于义乌市老年开放大学,政府的支持也让老年人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用,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推广应用智慧技术,打造数字化养老服务场景。为加快实现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推进养老服务提升,义乌全面对接了“浙里养”平台,实现与义乌“城市大脑”对接,积极创建地方个性化应用模块,搭建全量、准确、实时养老服务数据仓。帮助老人实现“一口子”提供服务供给,“一张图”掌握服务资源,“一张网”通办统管业务,“一张脸”随时享受养老服务。
未来,义乌还将着力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数据互通体制机制,让老人的各项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以康养联合体为抓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全体老年人基本照护需求相契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人人享有多样化基本养老服务、市域一体发展的“幸福颐养标杆”义乌样板,合力擦亮“长寿义乌”这张金名片,让义乌的养老事业发展更有“温度”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