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号称“自律神器”的“戒手机盒”“限时APP”火了,真的靠谱吗?所谓自律神器“锁手机盒子”“手机定时盒”并不是指某一个商品,而是指一类商品。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的这种手机自律“神器”大致有两种,根据价格、功能性不同,价格也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4月26日 《扬子晚报》)
试问,手机有“毒”吗?需要用“锁”来治?其实,在心理学界,早就有“手机依赖症”的说法。回看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少年人的近视问题、成年人的熬夜问题、老年人的沉迷问题也多与繁复的手机功能有关。“戒掉手机”与“坚持健身”一般,俨然成了大众趋之若鹜的宝贵品质。只是,若买一件“神器”就能实现自律,也未免不把手机成瘾当回事。
从金属笼子到塑料盒子,从全封闭式到半封闭式,设计师为了让消费者“不玩手机”,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自律神器”,真可谓耗尽心思。不可否认,对于手机依赖较浅的人来说,适当地借助外力增加手机使用门槛,势必能缓缓地减少他们接触手机的时间和场景。让他们发觉,脱离手机也能一样正常生活,进而实现精神世界的“断舍离”。对这部分人群来说,“自律神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必须认清,智能手机已是多数人的手足延伸。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国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与其说,我们难以脱离智能手机,不如说我们难以脱离移动互联网。即便能把手机平板锁起来,也不能把上网习惯消除掉。当打开限时的“戒手机盒”,报复性上网便随之而来。且在庞大的社交网络、网上办公、网购生活需求下,手机依赖症亦会反反复复。“自律神器”最后难免被束之高阁。
辩证来看,“戒手机盒”一类“自律神器”属于“反手机焦虑”潮流下,渲染焦虑的“一次性商品”。它能作为有决心人群的断瘾辅助工具,难以作有刚需人群的戒瘾灵丹妙药,实际效果因人而异。若使用方式不当,还可能进一步激化“自律焦虑”,让一部分消费者失去控制自我的信心。我们在求购“自律神器”之前,还是得全面分析自己手机依赖性有多强。通过理性消费,帮助提升自控能力。
总而言之,用网上的一个梗来说:“学霸两支笔,差生文具多。”依赖辅助工具不利于解决手机依赖。改变自我还是得先改变内心,建立可取代手机娱乐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把心思,从网上拉回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