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应该是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它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还能补充卵磷脂、维生素A、叶黄素、胆碱等,几乎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有“全营养食品”的美誉;
而且价格便宜,做法多样,水煮蛋、茶叶蛋、鸡蛋羹、炒鸡蛋、蛋花汤……但在鸡蛋存放这件事儿上,很多人就已经错了。
01 鸡蛋放冰箱,该不该清洗?
有时候买回来的鸡蛋多少都会带有点鸡屎,你是直接放在冰箱,还是爱干净地洗一洗再放冰箱?
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合适!
鸡蛋壳上可能有枯草杆菌、假芽孢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这些细菌在低温下仍可生长繁殖,若是直接放冰箱,会污染冰箱环境,有可能造成交叉污染,影响到其他食物的安全卫生。
而若是将鸡蛋洗一洗,虽然干净了,却会加速其变质。
鸡蛋壳表面其实有许许多多的小孔,而鸡蛋表面有一层肉眼看不到的“保护膜”,将这些小孔“封闭”住了。这层“保护膜”既能防止细菌进入鸡蛋内,又能防止蛋内水分蒸发,保持蛋液的鲜嫩。如果水洗鸡蛋,保护膜被洗掉,细菌和微生物便会轻而易举进入蛋内,加速鸡蛋变质。
正确储存法:
①买回的鸡蛋装入干净的包装袋中,再放入冰箱蛋架上保存。如果觉得鸡蛋表面太脏,可用干纸巾轻轻擦拭。
②大头朝上,小头在下。鸡蛋的气室主要集中在大头一端,相比小头向上,大头朝上更能保持鸡蛋的新鲜度。
③从冰箱中取出的鲜蛋要尽快食用,不可再久置或再次冷藏。因为在进出冰箱的过程中,鸡蛋表面会有一层冷凝的水珠,其中的细菌和微生物可能会很快透过蛋壳深入蛋液内层。
④不要过度地囤鸡蛋,其冷藏时间最多 1 个月。
02 煮、炒、煎,哪种吃法更健康?
煮鸡蛋、炒鸡蛋、煎荷包蛋等都是常吃的,那究竟哪种更好呢?
在众多的做法里,煮鸡蛋因为烹饪温度低、不放油等特点使营养最大限度地保留,在“维生素保存排行榜”、“蛋白质最好消化排行榜”、“有益心脏排行榜”等鸡蛋吃法排行榜中均摘得头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煮鸡蛋也暗藏风险:
茶叶蛋
茶叶和鸡蛋本身都是很好的食物,但在制成茶叶蛋的过程中,茶叶中的鞣酸会与鸡蛋中的蛋白质结合,产生鞣酸蛋白,从而抑制肠道蠕动,延长粪便的排出时间;
溏心蛋
很多人煮鸡蛋或者煎鸡蛋的时候,会特意做成流心蛋或者溏心蛋,但这种吃法其实不推荐。
一般鸡蛋中可能会携带沙门氏菌,如果在烹饪过程中没有充分煮熟,就可能会有残留,吃后可能会引发腹泻、呕吐、发烧等问题。因此,如果实在喜欢吃温泉蛋、溏心蛋等,建议选择可生吃的灭菌蛋。
不过,生鸡蛋营养不如熟蛋,生鸡蛋中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它会阻碍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生鸡蛋的蛋清中还有阻碍维生素B7 吸收的成分。
还要提醒大家,鸡蛋也不是煮的时间越久越好,否则蛋黄会变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结合,形成难以融和的硫化亚铁,它不会被人体所吸收,食用后容易出现吸收不良的现象。
正确煮鸡蛋方法:
水烧开后煮三分钟,关火,在锅中焖两分钟。这样煮出来的鸡蛋,灭菌效果最好,也有鲜美的口感。
03 土鸡蛋、毛鸡蛋更营养?
对于鸡蛋品种,人们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如:土鸡蛋比普通鸡蛋营养;红皮鸡蛋比白皮鸡蛋好;毛鸡蛋更营养……
鸡蛋测试
之前有节目针对市场上的各种蛋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每100克鸡蛋中:
①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白皮蛋;
②脂肪含量最高的是乌鸡蛋;
③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是DHA鸡蛋;
④胆固醇含量最高的是白皮蛋。
不过总的来说各种蛋里面的成分相差不多,营养含量并没有因为价格的升高而增高。
专家表示,不同品种的蛋,其实是因为在鸡饲料中加入了不同的成分,鸡吃了就会产下不同风味和元素的蛋。所以无需过分追求价格高的蛋,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
毛鸡蛋是营养“大补”佳品?
很多人都觉得“毛鸡蛋营养价值很高”,因为里面含有胚胎。
而事实是,受精蛋在孵化过程中,自身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糖类、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都已经发生变化,大多数营养已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消耗殆尽。
从健康角度说,毛鸡蛋中可能含有大量病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食用毛鸡蛋不但营养价值不高,且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引发痢疾、伤寒、肝炎等疾病。
04 一天吃几个蛋?
和其它食物一样,鸡蛋虽好但也不能吃太多。根据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在其他食物(奶类、肉类和鱼虾)都正常摄入的情况下,每周吃蛋不要超过 7 个。也就是说,一般成年人在均衡膳食的情况下,每天可以吃 1 个全鸡蛋。
可以吃两个的人群
对于没有其它肉食胆固醇来源的蛋奶素食人群,可以适当增加蛋类和奶类的摄入。
对于血脂正常的老年人,考虑到鸡蛋的营养价值和方便易食,在健康饮食的前提下每天最多可以吃 2 个。
需多加限制的人群
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人群,尤其是同时伴有糖尿病或心力衰竭风险的患者,应谨慎食用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果饮食中已经有鱼、虾、肉等高胆固醇的食物,要根据实际情况限制鸡蛋的摄入。
审核|李南南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工作部副部长 二级调研员 中国科普专家(医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