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栉风沐雨,铸就辉煌华章。
义乌以市场为核心,实现高端要素的集聚,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区位、要素制约,打开了发展的无限可能——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今年前三季度,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达354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9%,其中,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2406亿元,增长19.1%,占义乌市出口总值的74.7%。
从“义乌现象”到“义乌发展经验”,义乌以制度引领,创时代改革风气之先,至今已在国际贸易改革、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等领域涌现出20多项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从浙中小城到欣欣向荣的国际化大都市,义乌每年吸引2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多万人次的外国人来义,常住外商达1.5万人,是享誉全国的“国际城市”,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
跃变,彰显市场的价值。人们看到了义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铿锵脚步;也感受到了义乌市场从默默无闻到蜚声海内外的时代脉搏。
一个个“小人物”
撑起一个大市场
一个个实干肯干、艰苦创业的“小人物”,拼凑出了义乌市场今天的华彩。40年的艰苦卓绝,写就了一部义乌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在小商品市场的带动下,义乌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各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不断壮大,遍布全市,副食品市场、家具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同类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市场,义乌也因此有了一个耀眼的标签——“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繁荣背后,值得称道的,是商业理念和商业文化。义乌人自古以来尊崇孝义、注重情义、讲求信义,奉行“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不欺生、不排外、不仇富。正是这种优良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常驻义乌,使义乌的商品源源不断输送到世界各地。
“感谢当初政府提供的全额贴息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帮助我们顺利解决了创业启动资金问题。”2014年,占星星从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义乌试水跨境电商创业,之后便在这里安了家。“义乌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创业轨迹。”
包罗万象的义乌市场更是就业创业的广阔舞台。在义乌市场这片创业沃土上,7万个商位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经营户来自义乌市外,20多万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市场的繁荣发展,吸引了200多万外来人口前来务工创业。强大的辐射作用,还带动了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发展,间接提供了1900多万个就业岗位。
现在,义乌市场经营面积达到64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7.5万个,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经营26个大类、210万个单品,编制发布全国首个“市场信用指数”和《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从1991年开始,市场成交额已连续31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
“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湖清门市场是义乌第一个棚架式的小商品市场。自1982年市场开业以来,发展迅速。到了第二年,市场的摊位数量达到1050个,仅4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已无法容纳。更别提那些没有摊位的生意人,只得沿着马路自行摆摊。
很多经营户向当时分管湖清门市场的工商所副所长徐至昌反映,建议扩建市场,改善经营环境。徐至昌说,当时他向上级打了15页的建言报告,“搭个棚至少能够遮风挡雨”。
1984年底,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商户们搬进了水泥摊位,钢架玻璃瓦棚顶挡住了烈日暴雨。
从当年的马路市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真正演绎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发展奇迹。40年来,市场建设风雨激荡、波澜壮阔,但义乌从不缺敢闯敢试的勇气与脚踏实地的拼劲,迎来了一波波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改革机遇——
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义乌正式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之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从义乌发源,最后复制到了全国;去年,随着浙江自贸试验区赋权扩区,义乌在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内,再次迭代贸易方式,创新推出“市场采购2.0”版,为全国提供更多的范例……
除了争当“国家级”,义乌也在全面推进自我革新上下功夫,采取了一系列提升市场建设的有效举措。
辐射能力日益凸显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正在成为陆海统筹、数字智慧、综合立体、东西互济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性开放的重要枢纽;“一带一路”上的金名片——“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跃居全国第三,承载着义乌开放发展梦想。
同时,为优化营商环境,义乌建立政企数字化平台互联互通机制,加速构建数字贸易全链路服务生态;落地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和数字人民币试点,开展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电商阳光化便利化收结汇改革;针对贸易失信问题,深化出口信用保险等贸易保障建设,构建国际商事纠纷仲裁(调解)机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救济保障机制。
一系列惊艳的成果,都指向义乌驰而不息地坚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厚积薄发成就的改革高地,也进一步推动了有效市场的建设与发展。
世界小商品之都
谱写开放新篇章
前不久,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年画挂历(喜庆用品)专区迎来了出货高峰期。虽然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对联、年画、福字、红包等节庆类产品已格外抢手,正从义乌市场发往全国及全球各地。
作为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跳板,义乌市场不仅为全国中小企业提供了产品展示、信息交流、经贸洽谈的平台,也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被形象地誉为新“丝绸之路”的起点。
提升“义乌制造”出口速度的同时,义乌也在深入贯彻“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国家战略,持之以恒地丰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的创新实践。今年前三季度,义乌市进口规模再创新高,进口319.8亿元,同比增长103.4%。
市场建设以来,瞄准全球赛道,贸易枢纽义乌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
2002年,义乌紧紧抓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逐步实现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转变。
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扬帆起航”。义乌第一时间制定《义乌建设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行动纲要》,迅速行动抢抓风口,从贸易、物流、服务、交流四个方面彰显特色,在全社会营造了拥抱RCEP新机遇的浓厚氛围。
眼下,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东侧,一街之隔的570亩空地上,以全球数贸中心为核心的义乌第六代市场呼之欲出。它将以“实体市场+数字市场”融合发展,打造一个集跨境选品、研发设计、品牌孵化、品牌直播、贸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循环”枢纽市场、数字化的旗舰市场。
事实上,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超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义乌市场的每一次扩建、每一次创新、每一次提升,都映射着全球专业市场的飞跃发展。从率先实行的划行归市、分类经营,到突破创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手段,再到独具一格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以义乌市场为引领的制度创新,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各大专业市场的通行规则,世界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义乌市场的翻版。
市场格局已然显现,“兴商建市”焕发旺盛生机。当前,义乌正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样板,奋力谱写世界小商品之都崭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义乌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