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友龙公祠:静卧江畔叹百年

发布时间: 2023-07-31 08:32:0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盛夏的晌午,古镇佛堂骄阳似火。离伏虎桥头不远,义乌江畔,静卧着一座白墙黛瓦的古建筑——友龙公祠。

  百年沧桑,不知遮掩了多少前人的身影;翻开书页,似乎还能听到历史深处的一唱三叹。如今,当我们走进其中,历史时光的痕迹与现代生活的闲适宁静共存。如此这般,岁月静好。

  “友龙公祠”由清末状元所题

  义乌市级文保单位中,有好几处宗祠,比如黄大宗祠、骆氏宗祠,相对而言,公祠较少。那么,宗祠和公祠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查阅百度百科发现,“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儒教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场所,又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公祠指过去由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而修建的房屋。比如,苏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

  据《义乌丁氏宗谱》记载,友龙公祠是为追祀本房先祖丁新冠而建,“友龙”是丁新冠的字。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义乌姓氏文化》第165页中,有一段关于“友龙公祠”四字来历的表述——丁氏友龙公祠位于佛堂镇江东路120号,其正门上石刻的“友龙公祠”四个大字,为清末状元山东潍坊王寿彭所书。传说当年慈禧太后钦点龙虎榜时,正在做寿,偶见“王寿彭”名字,心中顿喜。旁观的太监见状,马上恭维地说:“太后当王,又逢寿诞,如百岁的彭祖来贺,此乃吉星高照啊!”慈禧太后一听,立即欣然提笔钦点王寿彭为头名状元。1926年,友龙太公裔孙丁廷管在山东省高等法院当推事庭长,遂请王寿彭书写了“友龙公祠”四个大字,以图吉利。

  据了解,友龙公祠始建于1919年,落成于1926年。该建筑坐东北朝西南,为前后三进两廊一穿堂形制,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20世纪40年代,这里曾作为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址;1950年,被县政府借用做粮库,后又为粉干作坊;2002年,由佛堂镇老市基村收回,并修复。2004年1月,义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友龙公祠,只见大门紧闭,门口旁的阴凉处停着一辆私家车,在另外一侧紧挨着主体建筑的外墙上,“老市基村居家养老中心”几个字甚是醒目,其正面外墙上还张贴着不少宣传标语。

  在联系了佛堂镇大成社区负责人不久,老市基党支部书记鲍忠法闻讯赶来,打开门锁。

  闲置的桌椅、散落的物件、拉起的横幅以及木板门上贴着的褪色纸张,从入眼之物不难发现,这里早已不复往日的喧嚣。从偏厅一处木楼梯缓慢上二楼,阁楼的木地板上积满了灰尘,踩在上面立马传来“咯吱”的声音,推窗探头,上面是一方蓝天,下面是块块青苔斑驳的石板。

  雕工精细的“牛腿”惟妙惟肖、高耸入顶的落地石柱上刻着长联……同其他一些古建筑一样,友龙公祠也有许多特色明显的细节,纵然时代久远,依旧散发着文化气息。

  “天井里的这两棵桂花树是2002年左右种的,旁边的这个水井也是后来打的”“这里以前曾被政府拿去做粮库”“这些石柱和牛腿保存得比较好”“村子改造前老年协会就放在这里,改造后大家都搬走了,这里就空出来了,现在正对外招租”……鲍书记虽然话不多,但基本上有问必答,言简意赅。

  “基地奠瑶鱼,地接婺江,饮水思源,愿世世子孙无忘祖德;庙堂辉景象,派分磐石,报本追远,喜莘莘俎豆时荐神羞。”中厅石柱上的这对长联引人遐思,表达了对先人的感恩之情以及勉励子孙勤劳致富的美好祝愿。

  义乌“胡开文墨庄”发源地

  作为浙江四大古镇之一,佛堂商脉历史悠久,享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因江埠码头与金、兰、徽、杭通衢通商,佛堂慢慢发展成市镇,并逐渐形成市基、老街。明清时期,佛堂老街已颇有规模,享有“小兰溪”之称。发达的商埠经济,造就佛堂古镇极其深厚的商业文化历史底蕴,成为义乌商贸起源地之一。

  据了解,友龙公祠曾出租办义乌胡开文墨庄。“之前一些报道中,有专门介绍友龙公祠的,也有专门讲解胡开文墨庄的,但很少有把二者结合到一起来写。”义乌地方志资深专家傅健对相关领域的人文历史颇有研究,他还收集了一些友龙公祠的相关资料,图文并茂。

  义乌胡开文墨庄创始人胡子来是安徽人士,原先也是制墨工人。抗日战争前,改行经商的他只身来到义乌,背着一个装有几斤墨、几捆毛笔的布包袱,到集镇和农村的店铺、学校里推销,人虽辛苦但有赚头。几年后,他积攒了些钱,与塔山下某丁姓人士合股,在佛堂镇租友龙公祠几间房子,开设制墨作坊,名叫胡开文墨庄。

  开作坊,就要招小工。当时被招进胡开文墨庄的大多是十五六岁身体硬实的学徒工,全是本地人。由于只有胡子来懂得制墨技术,因此他既当老板,又当技师兼领工,跟大家伙一起劳作。过了年把,合股人丁某退出,作坊就由胡子来独自经营。

  当时,制造普通墨的原料是松烟和牛皮胶,比例为6:4。胡开文墨庄用的松烟是从龙泉来的,货到付款,而牛皮胶在佛堂、义亭的皮坊都有生产。可见,那时在义乌开制墨作坊,原料来源是有保证的。

  制墨要经过做坯、上模、锉平、磨光、打蜡、描金等许多道工序,全是手工劳动。其中,模子用坚硬干燥的石楠木刻制成,越是好墨越精细。刻模子的师傅是胡子来专门从徽州高薪请来的,一次要连续工作几个月。最精细的“龙柱墨”,刻一副木模付给师傅的工钱就要几担米。

  当时,义乌邻近各县没有制墨作坊,兰溪虽有一个,但规模不大。因此,胡开文墨庄的生意极好,除了销往临近各县外,还有不少杭州、嘉兴、上海的客户,经常出现一天有二三十个顾主上门订货的现象,没有现货,他们就住在作坊里等。

  数年后,胡子来在商会街租了两间店面,门市部写着“笔墨发兑”,批发零售生意都有在做。除了制墨外,他还开了制笔工场,七人制墨,六人做笔,小楷、大楷、羊毫、狼毫都有。

  1949年1月,胡开文墨庄搬迁到城里,在湖清门租了两间门面,后面有五间房,其中三间当作坊、两间当宿舍。当时城里还有其他两家笔庄,胡开文墨庄此时只制墨不做笔,产品大部分销往杭州、上海。再后来,随着钢笔的普及推广,加上墨汁取代了锭墨,胡开文墨庄的销路日益狭窄。1957年起,随着制墨工场撤销,名噪一时的胡开文墨庄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胡开文墨庄是众多徽商在佛堂创业成功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重要的典范作用。”傅健说,“当时有的虽有商号但找不到具体地址,有的虽有商店但没有具体的经商事迹。像友龙公祠这样是少见的,能把商号人物和具体地点完美结合到一起,所以说是非常珍贵的。”

  漫漫百年路,弹指一挥间。无论是依旧存在的友龙公祠,还是不复存在的胡开文墨庄,历史总会在岁月更替中留下记忆。文化总是在延续,但愿这座古老的建筑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以别样之姿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光彩。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