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R&D经费投入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17强县市区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连续十一个月居全省前列;省科技进步奖首次实现一二三等奖“大满贯”;创新深化、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三次获评省五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梯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名列金华前茅……
翻开2023年义乌科技工作“成绩单”,数字喜人、硕果累累,用“第一”“首次”“五星”等字眼镌刻了一年来义乌在科技创新上步履不停、突破不断留下的“脚印”。
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既是“关键变量”,更是“最大增量”。去年,义乌聚焦改革创新和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义乌市“334”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暂行)》等意见办法,通过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支持科技创新,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涂上了浓重的“科技色彩”。
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更具说服力。2022年,义乌全社会R&D经费投入35.11亿元,同比增长26.75,占GDP比重达1.91,同比增长19.38%,两项增速均列全省17强县市区第一。2023年1-11月,义乌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6.26亿元,同比增长117.5%,增速位居全省17强县市区第一、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1.1%,位居金华第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61.92亿元,同比增长7.8%,占营业收入比3.91%,总量、比重均列金华第一。
科技合作迈入“快车道”
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得益于持续优化的科研环境、不断厚植的创新沃土。义乌紧紧抓住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两个“牛鼻子”,以“四大双千”主题活动为抓手,主动“下沉”企业服务指导,“一对一”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落实专有研发场地、配备专职研发人员和研发专用设备,并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不断加强力度。
针对产业链的断点、痛点、难点、堵点,义乌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头部企业的行业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23年,共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省“尖兵领雁+X”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87项。
同时,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依托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义乌组织技术专家入企服务,通过开展项目路演、校企对接、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和产业化。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义乌共开展“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活动48场,攻克难题21个,兑现榜金1228.9万元。
平台建设跑出“加速度”
平台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地,是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耦合、互动的“加速器”。为此,义乌不断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体系,织密了一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网。过去一年,义乌新增省级研发中心1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金华市企业研发中心193家、金华重点实验室2家。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突破科学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重要职能,为义乌创新引领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义乌还紧紧围绕“一廊串联、六城聚力”的浙中科创走廊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建好义乌科技城和光电创新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加速呈现一体化发展态势。目前,8个标志性项目完成投资46.2亿元,完成率117%;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正式启用,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院“浙江-丹麦再生与衰老医学联合实验室”获批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孵化科技公司5家;义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揭牌;组建了“上海交大—义乌雷达技术联合实验室”。
创新发展注入“强引擎”
科技兴则企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持续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为义乌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19家,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6家……一直以来,义乌深入实施科技主体“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动态迭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库,实现量质双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创新的振兴,关键在人。在科技人才项目集聚方面,义乌积极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新氛围:引进海外工程师2人;持续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共有115个国家和地区6252人在义持证工作,持证人数居全省第一……如今,一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蓄水池”、高能级吸引人才集聚的“磁石”正在稳步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