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2月18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12月18日,记者从义乌市科技局获悉,今年以来,义乌为高质量完成省委巡视问题整改工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扣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出台“1+X”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数据显示,2022年义乌全社会R&D经费支出35.11亿元,已连续两年增速居17强县(市、区)第一。全省县(市、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列第一梯队。获2022年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激发平台活力
两链融合夯实“硬支撑”
不久前,欣旺达义乌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首块电芯及PACK包正式下线,标志着义乌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正式投产。这背后,与深入实施浙中科创走廊义乌段三年行动计划密不可分。高质量建设义乌科技城、光电创新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加速布局,形成双江湖科教园区,“无中生有”打造了光伏产业集群,诞生了义乌首批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军团……义乌在浙中科创走廊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据悉,2023年,义乌8个标志性建设项目实现投资45.38亿元,完成率115%。
此外,义乌加快推进高校院所建设。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4个实验室已完成投用;总投资32亿元的浙大“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一期)正式投用,首批来自25个国家的MBBS项目本科生9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17人入校就读;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挂牌设立中东欧研究院、浙江-捷克布拉格丝路学院义乌分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义乌还签约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义乌雷达技术联合实验室及产业基地项目,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将雷达研究所整体搬迁到义乌,目前已开展场地装修工作。
义乌还通过持续招引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全力打造产值超千亿的高能级光电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9个(百亿项目1个),主导产业实现规上产值604.9亿元。
点燃企业创新
两链融合注入“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近年来,义乌围绕“4+X”现代制造业重点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布局企业研究院、重点研究院等高等级企业研发平台。“如光伏行业建设了总投资7亿元的爱旭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通过联合全球领先光伏产业链企业,以及国外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开展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攻关。”义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企业现已组建研发团队15个,集聚省级特聘专家1名,博士18名,硕士182名,获得专利896件,其中发明专利161件,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目前,义乌全市已建有省企业研究院16家,其中省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
同时,义乌还积极培育结构优、潜力足的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建立动态迭代培育库。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新路径,以“大学(研究院)——孵化器——产业园”模式,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增长。目前,义乌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52家。
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方面,义乌制定出台了全新的《义乌市人民政府加强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经费等奖励措施。研发费用奖励方面,对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超过200万元的按2-5%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1-10月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86%,较全省平均值(3.04%)高0.81个百分点。
畅通转化链条
两链融合驶入“快车道”
针对产业链的断点、痛点、难点、堵点,义乌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头部企业的行业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竭余力支持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芯片传感器及智能终端、医疗健康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23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金华市重大研发项目7项、金华市重点研发项目28项,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4项。
依托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义乌共建技术转移中心7家,围绕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才服务等内容,组织技术专家入企服务,开展项目路演、校企对接、成果展示等活动,深化深化网上技术市场3.0,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和产业化,全省县(市、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列第一梯队,截至目前,实现技术交易额57.54亿元,居金华第一。
“来了就是义乌人”,义乌还积极出台自贸区人才政策,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一件事办理,目前共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人在义持证工作。同时,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引才育才功能和“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积极推进高端人才项目入驻,已引育省级海外工程师6人,推荐国家级人才项目3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