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见证烟与火 深藏身与名——探寻义乌红色档案中薪火相传的党史印记

发布时间: 2024-07-01 09:38:06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左翠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红色档案展一角。

画作《义乌营突破南京城》。

  6月28日,“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在河北博物院开展。毛泽东、周恩来等32位共产党人与家人的合影、往来书信、家规等28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与观众见面,生动展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和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6月30日,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举办了“红心永向党共绘中国梦”主题绘画活动,一张张以“建党”为主题的作品,表达了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为庆祝这个伟大的日子,全国各地党员、群众纷纷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铭记党史,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都通过档案载入了史册。近期,市档案馆、各陈列馆、名人故居等地成了打卡热门地。漫步其中,新老党员通过参观各类薪火相传的红色档案展览,在回望义乌百年党史画卷的波澜壮阔中,探寻时间长河朵朵绽放的精彩浪花,汲取着奋进前行的精神力量。

  播下“真理的火种”

  义乌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

  1920年2月,陈望道带着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秘密回到老家分水塘村,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在潜心翻译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从1920年8月到1926年5月,《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先后发行39版,是建党前后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首版历经100多年,在国内有幸保留下了12本。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收藏单位的“镇馆之宝”。据《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这12本中文首译本分别被收藏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社科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局、温州市图书馆、上虞档案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山东东营市博物馆。

  其中,珍藏在山东东营市博物馆的首版《共产党宣言》,是1949年后最早发现的版本。它是在1975年由广饶县文管会从该县刘集村农户家中收集来的,因保存不当破损严重。2021年,上海社科院筹备启用“党的诞生地”资料中心,布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在社科院图书馆馆藏中又发现了一册首版藏本。这是全国第12本、上海第5本《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珍藏在绍兴市上虞区档案馆的首版藏本则保存完好。据报道,这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系平装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比现在的32开本略小,显得玲珑精致。全文用5号铅字竖排,共计56页。封面为粉红色、繁体字,封面上方有4行字,从上到下,依次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大写的“共产党宣言”以及“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封面正中,是一幅水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像。封底自右至左依次印有“一千九百二十年八月出版”“定价大洋一角”“原著者马格斯安格尔斯”“翻译者陈望道”“印刷及发行者社会主义研究社”。

  “首版仅印了1000册,加上中间隔了百余年,能保存下12本,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负责寻访的老党史人周大富如是说。目前,这12家单位都已参照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做法,将首版《共产党宣言》采用恒温恒湿保存,真品藏于内室之中。观众在橱窗中见到的,都是“高仿真”复制品。

  “我们馆的库房里珍藏着几套《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仿真复制件,红头本和蓝头本都有。”市档案馆副馆长刘威介绍。

  陈望道在家乡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后,前往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又继续翻译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空想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解释》等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走进位于市档案馆一楼的传奇义乌档案文化展,馆藏精品展厅内有两张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合照,十分引人注目。一张是陈望道与友人在大安寺塔下的合影,另一张是他与义乌中学师生的合影。

  点燃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

  大革命时期,面对南方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军阀的浪潮,许多义乌籍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在义乌点燃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

  1926年11月,根据浙江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潘念之的指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背景下,义乌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国民党地方组织,迎接北伐军胜利进军。此时,中共义乌党组织早期负责人之一、《盐阜大众》创办人之一赵平生也从绍兴回到了义乌。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的“红色文化义乌记忆”专栏之《阜亨酱园联络站》一文记载,随着党组织活动频繁,赵平生意识到,必须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一者可以便于联络,方便聚会;二者可以传递消息,保障安全。赵平生马上行动起来,经与方元永等人联络和商议后,是年12月,在稠城阜亨酱园孟允庆家成立中共义乌“阜亨酱园联络站”,对外通讯联络的代号为“袁当甫”,负责人是赵平生,隶属杭州地委领导。

  在市档案馆数字档案中,珍藏着一份泛黄的“赵平生同志回忆录(大革命时期在义乌办党的回忆)”,落款“中共义乌县委党史收集整理小组”,时间“1960年1月14日”。

  回忆录里,赵平生道出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孟允庆的老母亲对革命很热情,她虽然没有参加党,但联络站开党的会议,总由她望风。“她不时来听我们的谈论,我们也不对她隐瞒什么。那时,我们经济困难,她经常资助我们。”甚至,在以后长时期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她常掩护共产党的同志,帮助共产党的事业。有一次,她因此而坐了牢,但是出狱以后,依然热情不减。“这位‘孔母’虞凤池老太太(已于1959年1月逝世),在我们同志的回忆里常把她比作高尔基著名小说里所描写的‘母亲’”。

  在赵平生等人的努力下,1926年12月下旬,国民党义乌县党部正式成立。在县党部的七名执行委员中就有五名共产党员,另两位执委为国民党左派,实现了义乌县第一次国共合作。

  《义乌名人传》这样评价:赵平生为中共义乌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在家乡领导过农民运动,办过《乌喊报》。在1929年至1933年间,曾先后三次被国民党逮捕,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在数字档案“国民党义乌县党部”词条中,包含了党员证书、组织机构、工作计划等内容,“党员名册”一栏中还保留有一批义乌党组织早期的人员名单。其中就有义乌党组织在农民中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党员——吴溶品。

  据档案资料记载,1928年12月,吴溶品接任中共义乌县委书记。次年7月下旬,中共义乌县委召开了近200人的党员大会。吴溶品主持并部署,在一切可能做到的地方开展“二五减租”运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壮大党的队伍。这年秋收后,凡有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的村庄,几乎无例外地减掉原租额的25%。同年7月,受上级指示,义乌县委为保卫江西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群众抗争,以阻止反动派修筑杭江铁路。1930年7月,吴溶品被派到金华塔江山、大路沈一带做党的基层工作。反动派实施大搜捕中,公开悬赏300块银圆抓捕吴溶品。10月初,他与组织约定召开县委会,但在路经东河乡时,不幸被抓入狱。14日,吴溶品英勇就义,年仅29岁。吴溶品是前洪村人,在他的影响下,前洪村在各个革命时期涌现出许多革命志士,留下了“夫妻上战场、兄弟上战场”的佳话。

  擎起浙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红色档案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可读性,其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精神,往往更详实可信、直抵人心、催人奋进。

  在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内,“浙中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义乌地方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历史”红色档案展厅常年开放。“七一”前后,这里格外热闹。

  6月29日,上溪镇荷市村青年委员吴俊带着儿子来到展厅,把“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义乌地方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光辉历程”当成了暑期的第一个研学活动。

  “这个展厅以义乌党史资料和档案为基础,介绍了中共义乌地方党组织的重建与发展、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根据地的开辟、诸义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及建设等内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期间,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革命先辈们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革命历程的闪耀篇章。

  时间的指针来到了1942年5月19日。义乌沦陷前夕,中共金属地区特派员在义乌柳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金东义西为中心,建立敌后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7月,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后改称金萧支队第八大队)建立,在中共义乌县委领导下,与日伪顽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创立了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

  1943年8月,一批党政军骨干去义东北,开辟诸义东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通道。是月,坚勇大队成立,很快打开了诸义东边区的局面。当年12月18日,中共金萧地委在义乌大畈建立。1944年3月23日,由中共党员彭林、俞慕耕掌握的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简称独立大队)胜利回归,改编为金萧支队独立大队……

  三年多时间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义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同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部队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开辟以义西金东为中心区的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和以义东北为中心区的诸义东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了金义浦兰和诸义东两个县级政权组织,使义乌成为金属地区我党政军的主要活动地区和抗战中心。

  这个时期,党领导第八大队在金义浦兰纵横沙场,与日、伪、顽军作战40余次,摧毁日、伪据点9个,歼灭日军近百人,伪军130多人,为开辟和保卫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浙东党、政、军奉命北撤。遵照浙东区党委指示,在北撤的同时任命诸义东、路西等特派员,留下部分党员干部,继续领导根据地群众坚持斗争,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斗争,重建了革命武装。

  “1949年5月8日上午,解放军二野十二军三十五师从金华乘火车抵稠城,留104团进驻义乌,不费一枪一弹,义乌宣告解放。”在市档案馆二楼的“义乌记忆”图片展第二部分“风起云涌(1911年—1949年)”里,也展示了同样的党史印记。一旁,还有抗战中的义乌兵——义乌营的图文介绍。

  “参观完‘浙中抗战的中流砥柱’红色档案展,还可以继续往里走,接着参观‘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定会不虚此行。”市档案馆宣传文化科副科长许微介绍,红色档案文献展分为“理论探索”“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牢记宗旨”“自身建设”五个部分,通过档案的独特视角,用大量珍贵档案、历史照片,展示了我党早期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献身奋斗的事迹,集中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深刻诠释了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