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护理、新生儿测黄疸、雾化吸入……以往需要患者到医院才能完成的护理,如今已无需出门,打开“浙里办”App或者医院微信公众号一键预约“浙里护理”服务,专业护士就会上门服务,这场由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服务的“单向奔赴”,实现了医患之间信任与支持的“双向奔赴”。
截至目前,全市15家医疗机构入驻“浙里护理”平台,开展居家护理服务77项、咨询指导服务35项,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专业护理服务,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护士长跟我的家人一样”
和过往的每次上门一样,市中心医院护士长叶剑飞到达蒋爷爷(化名)家时,96岁的老人已经在护工阿姨的陪同下在门口等待,并热切地挥手打招呼。这是叶剑飞第6次上门为老人进行鼻饲护理,离开时,蒋爷爷紧紧握着叶剑飞的手,并多次敬礼表达自己的感谢。
蒋爷爷是退伍老兵,多年前因脑梗塞病史遗留进食进水呛咳症状留置胃管,由于高龄且合并其他多种基础疾病,腿脚不便的老人每次赶到医院更换胃管都有些麻烦。去年9月,老人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治疗,蒋爷爷的儿子第一次了解到“浙里护理”平台,出院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预约了第一次上门服务。
“那会是冬天,天气挺冷的,护士长除了完成我们预约的胃管更换外,还帮着做了血糖血压监测,也为我们日常护理老爷子提出了不少专业建议。”蒋爷爷的儿子表示,一家人对于“浙里护理”服务非常认可,老人自己也很满意,还经常念叨“护士长怎么还不来”。
实际上,像蒋爷爷这样失能不便的患者,在出院后居家照护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护理指导的需求较高,而这类患者又普遍存在外出就诊不便等现实难题,“浙里护理”切实解决了这些难题。
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刘俏俊介绍,市中心医院“浙里护理”累计服务患者近4000人次,服务满意度为100%。下一步,医院将不断拓展居家护理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深度、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持续改善患者体验。
“专业服务让我告别带娃焦虑”
今年2月,家住城西街道的李女士(化名)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成为一位母亲。然而,出院回家后,初为人母的她却变得格外焦虑,“宝宝今天好像喝奶比较少”“宝宝今天看上去很黄,是不是黄疸过高了”……特别是在上网搜索相关问题后,焦虑更甚了,想起出院时护士提过的“浙里护理”,李女士拿起手机“下单”了“新生儿测黄疸”护理。
按照预约时间,市妇幼保健院助产士余霞到达李女士家。一进门,余霞便换上工作服,一边耐心地询问李女士相关情况,一边熟练地为新生儿测量黄疸指数。了解到李女士的“带娃焦虑”,余霞也耐心地进行了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的相关指导。李女士回忆道:“那天余护士冒雪前来,准时到达。她看起来既干练又富有经验,一下子就让我安心了。”
“由于缺乏经验,新手妈妈们在遇到问题时习惯在社交媒体寻找答案,但面对海量杂糅、真假交错的信息时反而更加焦虑和无措。而专业资深产科护士上门开展母婴护理指导或是线上咨询解答,都让新手妈妈们倍感安心。”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龚莲青介绍,“市妇幼保健院现有居家护理人员156人,实现了30分钟以内接单响应,今年截至8月底已完成居家上门服务819例次、线上咨询服务719例。”
“避免排队等候,真的很赞”
“除了需要定期回到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日常每月一次的复诊我都通过‘浙里护理’平台进行咨询。专科护士会及时查看检验结果、给予用药调整指导等等,对于我们这种住得比较远的慢病患者来说真的很便捷,必须点赞!”在接受采访时,鲍女士(化名)这样说。
鲍女士是一名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病人,目前需要每日在家进行腹膜透析。由于居住较远且出行有些不便,每月一次去医院抽血复查、等待化验结果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遇到化验结果异常还需要再次奔波复查。
“浙里护理”平台一上线,鲍女士就立即进行了实名认证,成为第一批享受到便捷护理服务的受益者。“现在,一些常规的复查项目我可以在就近卫生院进行,一旦化验结果出来,我便通过线上渠道咨询,专科护士会提供详尽的建议,这让我感到和面对面就诊一样专业、亲切。”鲍女士补充道。
优质服务的背后,是专业的保障。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患者安全和服务质量,我市所有入驻“浙里护理”平台的人员均经过严格的资质认证。其中,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护士要求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通过医疗机构评定。提供专科服务及线上咨询的护士要求有省级及以上专科护士或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并具有3年以上专科工作经历,或取得主管护师技术职称10年以上并具有3年以上专科工作经历。
“浙里护理”平台的上线和推广,避免了排队等候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满足了多样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同时改善了患者体验并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记者从市卫健局了解到,我市将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入驻“浙里护理”平台,并逐步增加服务项目种类和数量,精准对接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居家护理需求,推动优质医护资源下沉,让家与医院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