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政协就如同我的娘家一样,我对政协的感情也特别深。”刚落座,潘爱娟便开门见山地说。眼前的她,思路敏捷、谈吐干练,让人忽略了她已经62岁的年龄。
自1999年,潘爱娟被推荐成为市政协委员以来,已连续担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和第十二、十三、十四届文史委员会委员。目前,她仍然坚守在市政协社情民意联络员的岗位上。
25年来,笔耕不辍。她撰写的个人提案达50多件,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许多提案已被有关部门采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5年来,步履不停。她一次次深入农村和城市、郊区等地,调研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多篇文章被收入市政协编撰的《资政建言》一书。
25年来,尽心履职。她先后参与了政协系统内各类书籍的写作和编纂,包括《70年70人》《全面小康路上政协人》《金华祠堂》《群星璀璨耀商城——义乌市政协委员风采录》等,并有多篇文章在省政协《浙江文史资料》发表。
采访中,面对这些可圈可点的成绩,潘爱娟用几句话轻轻带过,只将深藏心底的那些笔墨文章和深情故事娓娓道来。
在全省政协系统中,她是义乌有名的“笔杆子”。
“我几乎每天晚上11点半关电脑,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几十年了。”夜晚精神头足,伏案敲击键盘如飞。这样的场景是潘爱娟的工作常态。
“整整干了5个多月,基本在零点后入睡。”回忆起当年写作《信仰的味道》的时光,潘爱娟笑着说,因为来不及做饭,她经常去邻居家蹭吃。
在潘爱娟的记忆中,政协文史委《鸡毛飞天》一书的编纂工作让她印象深刻:上百万字的资料,打印的文稿堆得跟桌子一般高。因为大部分文稿由政协委员所在的企业负责提供,与出版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为此,还有政协委员把撰写人带到了她的办公室,面对面改稿……
2020年2月,她创作了《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等抗疫作品,还报名参加了市政协委员疫情防控慰问团。连续七天,白天是一名奔忙的“逆行者”,采购物资、卡口慰问、一线采访;深夜则沉下心来伏案创作,定格一个个感人瞬间,记录一个个抗疫故事,留下一篇篇抗疫手记。
熟悉她的都知道,潘爱娟有一个好习惯:出门都带着手提电脑,无论是国内行,还是去外国旅游,都是白天游玩,晚上码字。甚至是去医院住院检查,也是一有时间就写作,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今年2月,潘爱娟参与了《义乌党史》三卷的写作。“党史写作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从查档案到最后成稿,同样的字数,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平时写小说、散文多数倍。”潘爱娟说,因为时间比较紧,到了撰写阶段,手机会关机好几天,用微信告诉好友:继续码字,有事请留言,不能及时回复,望谅。
“她总是怀着极大的热忱对待每一次创作……为人、为文都充满感恩之心,笔下的文字更显真诚、坚实。”在市委老干部局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潘爱娟:用文字雕琢多彩人生》中这样说。
除了是政协线上的一名“老兵”,她还有一个身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著有《拥有着是一种幸福》《分一点阳光给别人》《花开的声音》等文学作品15部,并参与了《义乌市志》《义乌丛书》《中国名镇志——赤岸镇志》《中国小商品城志》等的写作和编纂。
回望来时路,潘爱娟用自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努力前行,用自己的专长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走好眼前路,她的每一天依旧忙碌而充实;坚定前行路,笔墨担使命的履职之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