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龚书弘 正文

“小作坊”迭代升级守护舌尖“大安全” 义乌推动民生实事迈上共富“快车道”

发布时间: 2024-11-23 20:12:39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龚书弘 编辑 何冬圆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11月23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何冬圆)每天早上5点不到,一筐筐豆腐、油泡、千张、香干等豆制品就会从位于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的前溪印象豆腐工坊出发,前往义乌各个镇街的集贸市场,从而走上义乌千家万户的餐桌。

  据悉,前溪印象豆腐工坊是义乌首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豆制品集聚区,目前已吸引26家豆制品小作坊入驻,从业人员70余人,日均生产豆制品约18吨,是义乌探索实施小作坊规范提优集成改革的成效缩影。

  自2022年底以来,义乌以豆制品作坊为突破口,创新“四个一”模式推进小作坊标准化、园区化、文旅化、数字化、阳光化改造提升,全面实施“5S”管理,实现小作坊“旧貌”换“新颜”,目前已建成廿三里街道“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赤岸镇“尚阳公社共富酒坊”、上溪镇上品食品工坊等三个食品集聚园,助推地产食品产业迈上共富“快车道”。

  从“居无定所”到“拎包入住”

  “传统食品小作坊以家庭自产自销为主,场地多为农村自建房,生产加工条件简陋,缺乏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常因噪音扰民、环境污染等问题被村民投诉甚至驱赶,立足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发展。”被问及打造食品集聚园原因时,前溪印象豆制品集聚工坊负责人如是说。

  为从根本上解决小作坊发展中的制约问题,义乌积极探索豆腐、白酒、吴店馒头、糖洋等传统食品产业发展改革,创新打造以政府政策引导、国企投资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集聚园方式,设置统一的洗消更衣区、原料仓储区、生产区、成品出库区等功能区,并在外部设立锅炉房、污水处理区等配套设施设备,实现小作坊经营户“拎包入住”。

  从“小散乱差”到“精名特优”

  食品小作坊经营模式单一,规模小而分散,受场地限制,多数小作坊无法按照食品生产的要求设置功能区,存在原材料乱堆乱放、成品放置区域三防不到位、出厂检验执行未落实、缺乏专业化管理等问题。

  通过打造食品集聚园模式,义乌市场监管局创新“三统一”监管模式,统一准入审批,在登记备案时简化现场审核环节,实现一站式登记许可统一发证;统一管理标准,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或人员,统一原材料采购、人员健康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等,建立共享检测实验室统一出厂检验,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统一数字赋能,推动“阳光作坊”建设,全面推广“浙食链”数字化应用,从上游进货、到下游销售全流程记录生产过程,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从“单枪匹马”到“争先奔富”

  传统的食品小作坊往往产业低端,发展空间小,其蕴含的地方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价值未充分挖掘,其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的经济价值也未有效开发。

  为破解这一弊端,义乌借力食品集聚园,创新“文旅+品牌”培育模式,推动有条件的食品小作坊集聚园建设主题公园,融入当地旅游精品线建设,打造弘扬传统美食文化、社会实践和食品安全宣传相结合的研学基地;推动小作坊集聚园探索“商标标识+作坊标识+地方标准”作坊食品“标志”体系,以优质原材料、高标准生产条件、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和传统美食工艺标准作为集聚园品牌核心价值,拓展作坊食品销售渠道;推动食品作坊生产与农业种植、农村电商等产业融合,通过作坊食品的规模生产和网络销售,带动原材料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助推当地农民就业和村集体增收。

  通过产业规范提优集成改革,充分发挥同类食品生产的集聚效应,将推动品牌价值、文化价值等向经济价值转化,有利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乡村产业链提升。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