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30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晓)这个盛夏,义乌设立全国首个常设性高铁就业创业服务“义”站,“义站就业·职达义乌”招聘月持续一整个月,数百家企业、上万个岗位、万余人次对接、日均近百人达成意向的数据背后,是一场引才稳岗稳就业的创新实践。
破壁:出站口的“就业前哨”
“过去求职者像‘没头苍蝇’,现在一下车就进‘服务圈’。”义乌市人社局局长王国成指着出站闸口对面新设立的就业创业服务“义”站介绍。这座仅几平方米的“就业创业服务‘义’站”格外醒目,将优质公共就业服务前移至人流密集的火车站,为每一位踏上义乌热土的求职者献上“第一份见面礼”。
站点左侧电子屏一边显示义乌为就业创业人才提供的服务政策,一边滚动显示着全市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招聘信息。电子屏对面,巨幅的义乌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同样醒目,从“第一桶金”到“第一套房”,大学生社保补贴、就业补贴、实习补贴、生活补贴、求职补贴、创业补贴、购房补助等一目了然。
在出站口,义乌各类用人企业立起招才牌,现场接收简历、与求职者面对面洽谈。外贸跟单、多语种翻译、光伏光电研发、高级管理、市场店员、家政服务、技术工人……各层次各类别求职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口岗位。不少企业现场看过简历后当场面试,当场确定招录,应聘人出了高铁站直接前往企业办理入职手续。
招聘会现场还引入了AI终端赋能。简历不完善?没关系,现场就有就业指导老师开展“简历问诊”,并通过AI优化。简历没有带?也没关系,自助简历加油站可以免费打印。3分钟生成求职画像,自动匹配入库的岗位。
创新:“乡音+文旅”奔赴更美好义乌
招聘月的精妙设计在第二周爆发能量。
“家己人,唔驶担心。”伴着一声声乡音,潮汕商会的招聘企业摆出工夫茶,与求职者一边喝茶一边对接岗位。在7月14日至20日的7天时间里,义乌潮汕、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七家商会携会员企业精锐尽出,以“老乡带老乡”的独特模式化身求职者最可信赖的“引路人”。
7月14日上午,22岁的河南毕业生李高坡在坐了9个多小时的火车后来到了招聘会现场。获悉对方来自河南后,义乌市河南商会常务副会长张威立马热情迎上去。在进一步了解小李的所学专业及就业需求等信息后,张威很快帮忙对接了一家商会企业的品质管理岗位。“我联系过了,企业人事主管等下就跟小李电话预约面试时间,双方谈妥了就可以直接入职。”张威表示,商会中很多人都是办企业的,老乡可以来商会企业就业,也可以帮忙推荐去其他企业。
安徽商会会长朱新华热情表示:“听乡音,叙乡情,信任自然来。我们不仅招人,更希望帮初到义乌的老乡们找到踏实发展的起点。”安徽面点师陈先生笑称:“还没上岗,微信先加了八个老乡!”
7月21日-27日,“工作好好找义乌好好逛”专场招聘周期间,义乌多部门负责人在高铁站出站通道上向到达旅客推介“就业+文旅”的到站服务。“凭车票领‘就业礼包’!”贵州姑娘王莉打开义乌文旅“钱袋子”:体育彩票、公交乘车券、鸡鸣阁门票、植物园游乐券、美食餐饮等礼品礼券诚意满满。
“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游乐。”义乌市人社局、文旅局、商务局、城投集团等单位联合把招聘会变成城市体验,让新来义乌的求职者感受“有工作还有生活”的城市氛围,体验义乌的美景美食,推动就业+文旅融合。
招人引才的气度与温度
7月30日,招聘会现场来了众多“新面孔”企业,他们是来自张家港、温州、绍兴等地的优质企业。
“义乌不仅是义乌人的义乌,也是浙江的义乌,全国的义乌,在全国稳岗稳企促就业的工作中,义乌理应积极发挥作用,为服务大局作贡献。”义乌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统筹下,这场联合招聘活动汇聚四地资源、打破地域限制,不仅深化区域就业协作,也拓宽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
7月2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对母子在网上看到了义乌专场招聘月活动的信息,坐了36小时硬座直抵义乌。第一次踏入义乌,母亲带着刚毕业的儿子站在陌生车站正发慌,志愿者就迎上去:“需要找工作的话可以现场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
在全程陪同、了解下,发现现场没有合适的岗位后,工作人员通过企业信息库搜索,拨打了一个又一个企业电话。当天下午就为毕业生对接好了入职企业。母亲看着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感动落泪,“特别感动,真切地感受到了义乌这座城市的温度。”
义乌引才实践的新逻辑正在发酵:高铁站枢纽正从“流量入口”转化为“人才入口”。全生态赋能,人社局同步推送免费技能培训清单,形成“就业-提升-晋升”闭环,义乌高铁站招聘月活动全程参与方义乌市辉聚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企业岗位需求库和现场求职人员信息库,持续当好牵线“红娘”,还可以为求职者免费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国际表达,巴西尔等外籍志愿者成为“城市代言人”,外籍来义人员求职接待咨询超300人次。
在高铁站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用乡音消解乡愁,以文旅传递温度,让跨域协作打破边界——义乌正编织着一张引才聚才、服务大局的立体网络,用心把人留下来,浇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