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88岁老人捐赠祖传百年契约凭据 一滴水“照见”古代义乌田赋史

发布时间: 2024-12-03 11:23:3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这些东西是我们家几代人保存下来的,我爷爷传给我爸爸,我爸爸传给我,我又精心保管了70多年。”日前,义乌方志馆工作人员徐挚挚接待了一位热心市民。他叫朱启忠,今年已经88岁高龄,随身带来了14份祖传百年的契约凭据。其中,有清朝同治年间的“赋役黄册”、宣统年间的“实征册”,还有民国年间的“户摺”“浙江新契纸”等。每一样都用纸袋、信封精心地包裹着。

  “老先生捐赠的这些资料,都是明清以来,政府为了征派赋役编造的各种与‘田赋’相关的旧票证。”市地方志编纂室文史专家傅健老师介绍,它们是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具有深刻、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滴水照见太阳。”通过朱启忠老人捐赠的祖传契约凭据,我们不但能重读明清以来义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也能在“故纸堆里觅苍皇”,来扒一扒古代义乌“田赋”的那些事儿。

  旧票证“照见”百余年赋役历史

  这些历经百余年岁月洗礼的契约凭据,是如何“照见”明清以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傅健为我们科普了三种旧票证的概念和历史。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念民贫富不均,而赋税多不以实自占,往往以田飞洒诡寄,昏赖推那,遣国子生临县,将各乡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册》以记之。图册中详细记载各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土质和业主的姓名,编制一式四份分存户部、布政司、府、县。因为图上所绘田亩挨次排列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五年后,又编制了记载户籍的《黄册》。编制的办法是以“里”为单位,每十年编造一次,其中记载各户的人口、田产和应负担的赋役。共编制四份,一份呈送户部,三份分存布政司和府、县,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四份当中呈送户部的一份,封面为黄色,所以被称为“黄册”。

  俗语云:“黄册死而实征活”。因《黄册》编制间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人丁、事产不能及时更新,往往与实际情形严重脱节。地方官府为了应对征税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在县以下的乡村基层社会中,另外编纂有一种“赋役册籍”,即“实征册”,上面记载了当年纳税户的姓名与应纳数量,是征收赋税的真正依据。

  又因买卖、继承析产等原因,纳税对象或标的经常发生变动,征方须及时发给新的“清釐户摺”。根据户摺上业户须知的“规定”,户摺为承粮之证据,同时还针对买卖户摺行为、因继承或析产等原因变更所有权、呈交户摺请求推收等种种事项,列出了具体而详实的细则。

  与上面几种票证不同,浙江省新契纸为验契用,准确而言,所收纸费、登记费为手续费,非税收。

  民国初年,政权更迭,北洋政府为清查核验前清不动产权情况,催民注册收费,是中央政府财政开源增收的重要手段,浙江省新契纸计划于民国二年(1913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实行。上面盖有“浙江国税厅筹备处关防”的印章,横向三方,一般两方左右骑缝章,一方年月填写处,发送各县之前皆预先加盖于契纸上。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年,各省陆续成立国税厅筹备处,处理国税、地方税交接事宜。民国三年五月,财政部将各省国税厅筹备处及财政司同时取消,另行设立各省财政厅统管全国税务征收事宜。在此财政改革大背景下,浙江省国税厅筹备处仅存一年多。目前,留存下来的浙江新契纸确也仅见民国二年、三年之契纸。

  88岁老人热衷收藏老物件

  朱启忠何许人也?他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参过军,当过政工干事,1996年从市邮电局退休。他喜欢文艺,痴迷越剧,爱好写作。

  在和煦的冬日暖阳里,记者与老人如约见面。他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寒暄过后,他把祖传的契约凭据放在一旁,先把一本繁体字版本的《中国形势一览图》打开。

  “这本书是很有价值的,市面上肯定找不到了。”从朱启忠的讲述中了解到,此书是他爷爷朱文运就读太学时的地理教科书,距今已有115年历史。书中记载了当时的“中国全图”以及“省图”“省志”,还有铁路、商埠、人口、地质和物产等丰富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省志”的内容别具一格。如,四川省志讲“栈道”,广西省志讲“三苗九黎”……很多内容都让今人感到新奇。

  随后,朱启忠从纸袋里轻轻拿出一叠旧的契约凭据,虽有些泛黄,但保存良好。“这些都是家里的先辈代代相传的,有的写着我太爷爷朱人蔚的名字,有的写着我爷爷朱文运的名字,还有的写着我爸爸朱云锦的名字。”他说。

  这些珍贵的资料得以留存至今,与朱启忠的家族传承息息相关。据他查阅《朱氏宗谱》考证,其先祖为官甚多,政清勤劳、著书立说,文臣武将不少。至清咸丰元年(1851年),朱氏先人朱仲严主建了祖屋“新厅”。“当时是我们祖上的鼎盛富裕时期,良田众多,收成有千石之多,名气很大,远近皆知。”朱启忠说,他在祖屋出生、长大、结婚、生子,一直住到70多岁。在他的手机里保留着一段翻拍的影像,留下了“新厅”的印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恢宏气派的“九间头”;廊下雕刻美轮美奂,飞禽走兽活灵活现,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中堂悬一牌匾,上书:润德堂,书者自谓:古山陈度……世易时移,祖屋已不存,牌匾却依旧悬挂于老人位于北苑街道春晗三区的新家里。

  “你看这两块铁皮门牌,身份也不一般。”朱启忠手里拿的是一块斑驳的深蓝底白字的铁皮门牌,上面自右而左写着:義烏縣第四區敦敘鄉下理家第四十號,下面还有一个阿拉伯数字“40”。另一块门牌如出一辙,只是号牌不同,为“第二八號”。“牌子原来是钉在祖屋和村里其他房屋上的。”让他疑惑的是,下里角塘原是农村,属稠城镇,距县城约5华里。“没想到,民国时期,这里竟已有门牌号了。而且,这么多年,我一直到处请教,竟然没有找到跟这两个门牌号对应的地名和资料,奇怪了!”

  展示完手头的老物件后,朱启忠又拿过来一本“捐赠证书”,这是上海越剧院为了感谢他捐赠的越剧年历和《戏文》杂志等档案资料而颁发的。“不久前,他们来了4个人,拎的拎,搬的搬,才把所有东西都带走。里面很多资料都是难得再见的,光越剧的碟片就有满满两大铁皮箱子,还有五十多年前的杂志。”他笑着说,自己爱看戏、爱听戏,也喜欢编戏、唱戏,几十年坚持不辍收藏越剧资料已经成了习惯。

  古代义乌那些“增税”的事儿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义乌县“田赋”》一文中,傅健写道:“田赋由来已久。历来封建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按土地征收的赋税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名称、计征方法和税负则多变。”

  义乌征收税粮可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当时规定,夏税征钱,秋税征粟米,一年中分两季交纳。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廷规定:凡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代替以绢帛、瓷器。由于这项政策的执行,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大量地输出和销往南洋及以外各国。

  考据史料发现,其时,义乌酒税繁重。南宋状元、永康人陈亮曾专门写了一篇《义乌县减酒额记》。文中写道:义乌尉赵君师日以书来曰:“邑之课额,惟酒为重。”百姓从酿酒到进入市肆,被层层盘剥,以致“逋负岁积,以至于不可计,官不得脱,而吏就黥者相望。”直至‌淳熙十二年(1185年),“资政殿大学士李公之镇是邦也……立命减煮酒额一百石,每石为减旧额一缗,清酒月减二百缗,又蠲其旧,逋几万缗,一邑自是获苏,官逃其责而民安焉。酒额岁不亏一钱,而郡县交便之。”由是,义乌百姓感恩戴德,“邑民将立公生祠于星祠之东,而朝暮奉事。”

  元至正十年(1350年),浙东廉访使董守悫、佥事余阙,以田多失实,议根括田税,使民随田受役。乃命婺州路总管督诸县练习田事之人,履亩而核之,其定着为籍,有“流水”“类姓”和“鼠尾”。其经过,义乌人王袆著有长篇《婺州路均役记》,曰:“今董公之于婺,正其土田,修其役法,积年之弊,一旦以除。”“公名守悫,字某,真定稿城人,以元勋世家践扬中外,风声茂着,为时名臣,其镇浙东,列郡皆蒙其惠。”

  史料记载明朝曾多次加派赋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因“倭寇扰浙,兵粮不敷”,义乌县按赋额加派1/3,征收兵饷银3118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增至8809两;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加派辽饷3次;崇祯时又加派助饷、剿饷、练饷、均输。自嘉靖至崇祯,饷银犹派征四千八百六十二两七钱有奇。

  清承明制,规定夏税于二月至五月征收,称“上忙”;秋粮于八月到十一月征收,称“下忙”。粮、银、钱三者兼收,以银为主。

  义乌百姓不堪其重。如,康熙六年(1667年),义乌县应交南米1300石,供地方驻军俸饷食用。胥吏征收南米常“以小户之浮收,补大户之短偿”,绅户纳粮一石只收五六斗,民户则需三四石抵一石。光绪廿八年(1902年)起为筹集庚子赔款加征粮捐,加上必须以银交纳,而银贵钱贱,负担加数倍。除了正赋,还以实物交纳漕粮和南米。

  当然,史料也有“减赋”的记载。从顺治二年至嘉庆七年的158年间,曾全免地丁9次,灾情减免3次,尾欠减免10次。

  民国时期,时局混乱,大小军阀征战不休,捞钱的方式不一而足。四川的军阀杨森居然想出了“粪捐”,即下令把守城门的士兵向挑粪的农民征收粪捐,否则不许出去。此令一出怨声载道。“怪才”刘师亮写了一副对联加以讽刺: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横批:民国万税。由此可见,义乌百姓亦是民生多艰。

  时光荏苒,时代更迭。曾经占据百姓生活重要地位的老物件、旧票证等,都已经褪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了那些岁月、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诉说者,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时光隧道。

  回望往昔,更加珍惜当下。“我把祖传的契约凭据和收藏的老物件都捐赠出来,是想让这些珍贵的物品和资料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历史和文化,并永久传承下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朱启忠笑着说。

  全媒体记者左翠玉文/图

  
编辑: 程雄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