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飞夫妇制作完成一床新棉被
随着冬天的到来,不少市民忙着添置新冬被或翻新旧棉被,为温暖过冬做足准备。连日来,在我市的街头小巷,一些加工、翻新被子的街头小摊生意迎来旺季。
12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桥东街的一家棉被加工店,映入眼帘的是一场“棉絮雪”,30余床已翻新完成的棉被如积雪般堆积着,吱呀作响的揉棉机正对新制作的棉被进行挤压滚动,使其中的棉花更加紧密且均匀。
只见店主陈素飞夫妇将旧被子裁剪开,拆解成合适的厚度,放进机器弹好,一团团蓬松柔软的棉絮就跑了出来。夫妻俩再将弹好的棉花平铺到台面上,压实后装上被套,最后,机器快速缝线将棉花固定,一床翻新棉被就加工好了。
据了解,陈素飞夫妇来自温州,40多年前便来到义乌做被子加工、翻新生意,从南门街到老火车站,再到桥东街。“从10月初开始,便陆陆续续有客人抱着棉被过来找我翻新。”陈素飞告诉记者,11月初气温逐渐下降,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50床旧棉被。
慢工出细活。“制作一床棉被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我们每天营业到晚上9点,一天也只能翻新十几床棉被。”据陈素飞介绍,棉被翻新是个技术活,摘棉花、弹棉花、铺棉花、拉线固定,最后经过一个小时的揉制压实,一床新棉被才算完成。
40多年来,陈素飞夫妇凭借精湛的手艺,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源,顾客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棉被的重量以及尺寸。“现在棉被翻新要等3天—5天左右。”陈素飞表示,这种情况将持续到12月底。
在福田街道兴隆社区,也有一处临时被子加工点,摊主张有福和冷贵荣夫妇早年在温州学了加工、翻新被子的手艺。这20多年,夫妇俩基本在义乌、东阳各个小区和农村“驻点”,承接棉被加工生意。
除了对棉被进行翻新、加工外,周边社区的居民还经常带着旧羽绒服前来,希望能将这些衣物加工成羽绒被。市民毛女士告诉记者,她上次带了6件羽绒服前来加工,制成的羽绒被轻盈柔软,体验感很好,于是这次她又带来了4件羽绒服,决定再做一床用作春秋被。
冷贵荣告诉记者,他们在每个点位基本上待一个星期左右,等附近居民的需求基本饱和后,他们就换一个地方接着干。这样的流动服务方式,能够覆盖更多社区与居民,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