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镜头里的乐天艺术团。
在佛堂剡溪村公益演出。
后台演奏。
演员化妆。
在磐安县尖山镇乌石村演出。
排练瞬间。
婺剧演出。
12月10日,夜幕降临。佛堂镇古民居苑内,60余岁的朱松娟匆匆赶到,径直往“将军府”对面的古戏台后台走去。当天,是大伙儿约好排练的日子。虽然这段时间天气冷了、演出停了,但是每周一次的团队排练,朱松娟还是早早到场、从不迟到。
“佛堂朝阳下穿隧道通车后,我从家里过来就更方便了。”朱松娟笑着说,“只要是唱戏,再冷的天我们也乐此不疲,戏曲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多年来,朱松娟所在的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始终扎根乡土、倾情服务。这群爱好婺剧的草根艺术工作者,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朴实表演,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为当地百姓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为佛堂古镇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十里八乡 因戏结缘
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是有着22年历史、群众自发成立的民间艺术团,团长是佛堂镇下市村村民厉金荣。
“在我们佛堂,婺剧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一说起婺剧,厉金荣有说不完的话,“以前佛堂地区很多村都有自己的婺剧团,村里喜欢看婺剧的人也比较多。现在我们的大部分成员,也都是倍磊婺剧团和田心婺剧团的老班底。”
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前身是佛堂婺剧联谊会。2003年佛堂婺剧联谊会刚成立的时候,得到了佛堂镇东王村锣鼓班的大力支持。该村公祠“信顺堂”,也成了佛堂婺剧联谊会平时排练的活动场地。东王村锣鼓班的鼓板,就是厉金荣的徒弟王军。
据王军介绍,鼓板是后台的总指挥,是很重要的角色,必须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当时的我指挥一些普通活动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真正承担起正式演出的鼓板任务,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和大家一起去请来了师父厉金荣。”王军回忆。
就这样,佛堂婺剧联谊会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在厉金荣的引荐下,原来跟他一起在田心婺剧团的杨炳峰、戚生龙等人也加入了佛堂婺剧联谊会。杨炳峰与戚生龙都是佛堂田心著名拳师王孚林的关门弟子。同门师兄弟二人,一个演武丑,一个演武生。
不得不提的,还有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的“当家花旦”朱松娟。朱松娟年轻的时候,曾经与著名演员吴光煜搭档演出。她的加入,让艺术团的实力进一步提升。与她一起加入的,还有她的妹妹朱花娟。朱花娟也是清唱和乐队的多面手。
2014年,佛堂婺剧联谊会正式改组为“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艺术团从成立之日开始,不管是演技唱功,还是器乐演奏水平,都受到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广泛关注,并吸引了更多业余爱好者加入。
如今的艺术团里,还有小生朱玲芳、后台主胡杨铭泉、主吹丁响林、贝斯陈根荣、大锣王小芳、扬琴朱芳芹等优秀骨干。随着队伍的日益壮大,艺术团的演出阵容也逐渐稳定下来,演出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说到我们乐天艺术团,还有两个人做出了很大贡献。”厉金荣感慨道,“作为艺术团的发起人,郑光源和陈运泉两个‘婺剧迷’在最初的人员筹备和活动组织上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斯人已逝,只剩下无限的回忆。”
深爱婺剧 乐在其中
忙完了一天的生意,顾不上吃一口饭,在国际商贸城摆摊做生意的陈竹香,就得驾车开十几公里赶到佛堂古民居苑,换上衣服,参加演出。这是陈竹香参与艺术团演出的生活日常,但她乐此不疲,只为延续自己心中的那份热爱。
“当初为了学戏,我还跟我父亲大吵了一架。如果说以前是为了谋生,那么现在纯粹就是对婺剧的热爱。”如今在艺术团里出演老生的陈竹香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义乌有很多乡村婺剧团由于各方面原因宣布解散,大家也只能被迫转行。但骨子里的那份热爱是不会变的,听说佛堂婺剧联谊会成立的消息,他们就加入了队伍。
与陈竹香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武丑杨炳峰。如今的杨炳峰,在中通快运工作。虽然日常工作忙碌,他却从不缺席艺术团的每周演出。“田心婺剧团解散之后,我还去了浦江、永康等地继续演出,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工作。”杨炳峰说,虽然如今年龄渐长,身上也有不少演出留下的老伤,但只要还能演得动,他就会一直演下去。
武生戚生龙与杨炳峰同岁,但台上的一招一式却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要比起我们的花旦,我可年轻太多了。”戚生龙笑着说,与他搭档的朱松娟都已经是当外婆的人了,但舞台上的功夫还是那么过硬。这也是最让大家佩服的地方。除此以外,艺术团大多数成员也已经到了四五十岁的年龄,“因为深爱婺剧,所以乐在其中”。
为了将婺剧文化展现给更多的老百姓看,艺术团成员们付出了很多旁人看不到的努力。“基本上每次演出,都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准备。大伙儿不仅要会唱戏,还要自己化装、搭配服装、准备道具。”到村社去公益演出,挨冻或挨晒是经常的事;每次演出大家都是自驾前往……但只要表演赢得满堂彩,大家的心里就都乐开了花。
让厉金荣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三天前就定下来了演出任务,没想到朱松娟遭遇重感冒还发烧,体温高达38.5摄氏度,但等到她随着鼓点一上台,就像变了个人似的。“那一个个亮相、一段段唱腔,简直神了,与平时一模一样。”厉金荣说,这样的事情在演出过程中经常发生,但大家都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到今天。
今年6月,随着佛堂镇文联的成立,历经二十余载的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又迎来了新的际遇。“历经多年发展,乐天艺术团早已成为推动古镇文化建设和助推艺术乡建工作的重要力量,是佛堂文联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将进一步擦亮古镇文艺金名片,助力古镇文艺发展。”佛堂镇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入乡土 更接地气
佛堂镇剡溪村乡村大舞台前,尽管下着蒙蒙细雨,但台下的村民们却依旧撑着伞,津津有味地看着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带来的戏剧小品《三个媳妇一个妈》。
“这是我们根据身边故事创作的一个戏剧小品,深受村民们喜爱。”厉金荣说,这些年来他们扎根基层,创作了不少戏剧小品如《三个媳妇一个妈》《婆媳情》《买鸡蛋》《三毛上学记》,还有反映诚信经营的现代小戏《农家乐》、讴歌孝文化的《邻家妹》等作品。
接地气的艺术作品,加上亲民的表演形式,让艺术团收获了很多忠实“粉丝”。佛堂的摄影师王泽庆,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他们去乡下演出,还是在古民居苑表演,只要我有空,基本上都会来捧场。”王泽庆笑着说,这么多年,他的相机里留下了不少与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有关的影像。
演员有进有出,节目与时俱进,但为民服务的心却从来没有变。成立20多年来,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先后走进村社、学校、敬老院,开展公益演出活动上千场。为给大家带去更精彩的演出,艺术团会根据去的地方调整演出节目。“接地气的表演,让每次演出都很受欢迎,这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团的成员。”厉金荣表示。
尤其是2022年在佛堂镇与磐安县尖山镇举办的文化走亲活动中,由艺术团送去的婺剧演出《穆桂英下山》在当地乌石村文化礼堂演出,赢得现场村民的阵阵掌声。“我妈妈就是义乌嫁过来的,我也算是半个义乌人。”听着熟悉的义乌乡音,看着亲切的“娘家人”,时年87岁的乌石村村民赵宝香显得特别兴奋。
同样兴奋的,还有艺术团的演员们。“为了这场演出,我们当时准备了很长时间,节目也是经过精心排练的。有这么多人喜爱婺剧这门艺术,我们都感到特别欣慰。艺术团通过文化走亲的形式走出义乌,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义乌婺剧的魅力。”厉金荣说。
“要做好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就要进一步凝聚乡村文艺力量,打造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阵地。义乌市乐天草根文化艺术团这样的发展历程,就是生动的实践案例。”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还深入开展“艺术乡建”工作,努力挖掘培养基层文艺人才,不断提升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素养,进一步助力义乌文化强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