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招引人才,滔滔不绝;下班后,喝茶插花,斯文儒雅;闲暇时,写字画画,在艺术的世界里徜徉……这是企业负责人、青年书法爱好者、古玩收藏人毛超群的日常。多年前开始,像毛超群这样的年轻人就有了一个很“潮”的标签——“斜杠青年”。
“斜杠”(“/”),是由美国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一个人/多重职业》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斜杠”概念一经进入中国,便与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为年轻群体的一种流行风尚与生活态度,一度风靡社交网络。
在以商贸文化闻名的义乌,“斜杠青年”群体免不了给自己“/”上一个商业身份,此外,还有很多人给自己加了一道“文艺斜杠”。这群年轻人热爱文艺,倡导多元化,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坚持在文艺领域中探索求取,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创作、爱好等,希望能与其他文艺青年交流和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斜杠青年”渐渐引领起一种文化新潮,让人们意识到文艺创作与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并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连日来,记者走近义乌“文艺斜杠青年”群体,了解他们将艺术与事业结合的多元生活,试图探寻义乌“斜杠青年”现象背后的故事。
青年一代的自我实现
“斜杠”,是大环境的映射,也是个体的选择。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还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年想成为“斜杠青年”,并认为这样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可以这么说,‘斜杠’是当代青年的一种群体价值取向。”义乌青年夜校负责人“安静”说,青年夜校不仅能帮助更多的青年成为“斜杠青年”,更丰富了青年社交的新场景。
90后青年金智健,是一位具有六七年工作经验的律师,专注于建筑工程与房地产领域,平时工作环境严肃,压力不小。闲暇之余,他就会端坐下来,拿起毛笔写写画画。“我学习中国画已有19年了。纯粹的热爱是缘起,也是坚持的动力。每创作一幅作品,就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金智健介绍,加了一道“文艺斜杠”后,生活变得五彩斑斓,思维边界也拓展了,还学会了多个角度看世界。
“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为这股力量做些支撑是我的初衷。于是,我受邀去义乌青年夜校开了课,讲讲‘脆皮青年之食物养生局’。目前已经上完了一期,第二期学员已在招募中。”青年营养师赵霞也是传统文化的拥趸,她热衷于将专业的营养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公益等领域。赵霞坦言,没有一道“/”是白加的,对自己而言,学习心理学可以与对象建立良好链接,做做女红还可以释放累积的情绪。
而对毛超群来说,自己的多重身份早已相互融合,可谓相得益彰。“我出门参加工作聚餐聚会,都会习惯性带上笔墨纸砚。”他笑着说,多年研习传统文化对自己事业发展裨益良多,“不但找到了更多的共同话题,还结交了更多各个年龄段的朋友”。与此同时,他还别出心裁地将古诗名句与书法相结合,推出了个性化的酒、茶等文创产品,广受好评。“11月下旬开始,我精心创作了200多套书法礼品送给亲朋好友,里面有春联、斗方‘福’字,还有好运签等,内容都是根据对方特质定制的,每一套都不一样”。
“诗和远方可以与眼前的生活并存。”毛超群认为,多重身份的生活不是出于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逃避,而是做加法,甚至做乘法。
时代发展赋予多元选择
“斜杠”一词看似是个外来新词,但若论“一专多能”青年,我国文艺界自古有之。唐朝时期,最著名的“斜杠青年”非李白莫属。如果要在他诗人的身份后面“/”另外两个头衔,那应该就是这样的:李白,诗人/剑客/道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韩寒,也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从作家到赛车手再到导演,他不但切换自如,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放眼当今,“斜杠青年”更是司空见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为何一下子多了起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斜杠青年’是社会开放、进步、变革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良好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青年人思想越来越开放,兴趣越来越广泛,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为“斜杠青年”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近年来,伴随着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青睐,文化自信愈加坚定,“文艺斜杠青年”现象越来越受追捧。
在90后“斜杠青年”毛超群的多重身份中,“企业负责人”排在前面。自2022年以来,他的企业每年为义乌招引电商人才1000余名。“我们已与上百家电商企业、300多所职业技术类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企业服务,落地校企合作项目。”毛超群介绍,“目前,我们正致力打造‘招、育、用、留’一站式综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为行业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义乌电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走进毛超群的办公室,这里别具一格。环顾一周,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有集齐“金木水火土”五元素的茶台,有琳琅满目的各式茶具,还有靠墙的吉他等乐器,处处透露出传统文化的印记。“我从9岁起就跟着名师学书法,至今已有24年了。大学毕业后,又爱上了喝茶、收藏、玩音乐等,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了。”毛超群笑着说。
徐衎,供电公司员工、青年作家,是义乌“文艺斜杠青年”的佼佼者。他在认真完成国网义乌市供电公司各项工作任务以外,自2014年起开启了创作之路,多部小说陆续在《收获》《西湖》《十月》《人民文学》《花城》等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在义乌,像毛超群、徐衎一样的“斜杠青年”不断涌现,他们在专注事业的同时,深耕书法、音乐、文学等文艺领域,在时代发展中获得了多元选择,同时反哺文化发展,为大环境注入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气质。
探寻“斜杠”发展的最优路径
来自“时代数据”的调查显示,渴望成为“斜杠青年”的三大原因分别是:寻求额外收入、出于兴趣、自我投资与提升。可见,“斜杠”是年轻人关于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并鼓励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更好的融合。
“斜杠”人生,看起来是鱼与熊掌可兼得,但不断有不一样的案例出现,给年轻人敲警钟。
今年5月,义乌青年王国运曾因“90后医生下班摆摊日入1500元”登上热搜。彼时,他在一家社区医院担任检验科医生,过着早八晚五的生活,一个月要值三次通宵夜班。在不值班且天气合适的日子里,王国运会在晚上6点左右出摊,售卖五花肉芝士泡菜卷,直至夜间11点左右收摊。近五个小时的出摊时间,营业额可达千元上下。
然而,走红后不久,王国运辞去了医生的工作,休息、规划了近两个月,决定给自己一年时间,用以继续摆摊、进行自媒体创作。在接受采访时,他自称,辞职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医生)太特殊,有人质疑摆摊会影响他第二天的工作,这些不同的声音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很多自称为‘斜杠青年’的人,这个学一下,那个看一下,表面上是在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其实是在盲目肤浅地通过急速变现获得成功。”女性撰稿人庞金玲在知乎专栏中写道。她认为,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斜杠青年”身上令人羡慕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却忽视了他们背后在个人品牌和技能上的钻研。有的人“斜杠”,是在了解自我之后,多维度精进成长的结果;而有的人“斜杠”,是顾不好本职工作之外的身兼数职。
社交媒体上的“斜杠”潮流,常常呈现为自由充实的多面手、追求理想的先行者,于是“斜杠青年”往往被赋予精英化、理想化的形象。而不该忽略的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选择经营多元身份,注定承担多种压力,并伴随“样样都会、样样不精”的风险。
“斜杠”是一类青年的价值观,但不是青年成功、成才的方法论。“应先稳固本职工作,待根基扎实后再行尝试拓展,进而探寻‘斜杠’发展的最优路径。总之,明确自身的需求与定位,在主业与兴趣爱好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既实现自我价值,又能享受生活的多元与美好。”采访的最后,金智健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