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胜冰(右)进行农业指导。
位于义亭镇畈田朱村的义亭供销合作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弯腰小心拿取秧苗,时而耐心解答农户疑问,时而为田间地头的作物看病开方,嗓音沙哑却充满热情。
他叫贺胜冰,是周围农户眼里的“百事通”,也是市供销联社的农技专家。这名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园林专业的“80后”,走出云南山村,扎根义乌田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倾注于义乌农事服务,成为连接现代农技与普通农户的桥梁。
老百姓眼中
难不倒的田间“百事通”
“老板,不辣的辣椒是哪几种?”“橘子现在可以打药了吗?”“现在天气冷,苗可以种了吗?要不要像抖音里说的分开种?”……“好的好的,大家不要急,一个一个来。”
3月31日早上9时,义亭供销合作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内,中心负责人兼农技员贺胜冰被十几位村民围住咨询,习以为常的他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操着云南口音的普通话回答:“这几种都不辣,我给你拿。”“花细(谢)了没有?要细(谢)了80%以上才能打药……”“拿回家可以先不种,等清明节之后天气暖了再移栽。不需要分开,一家人就要在一起。”“这个天箩(义乌方言里的丝瓜)是白色的,不是绿的。”谈话间隙,他还会时不时笑着蹦出几句夹杂着英文的口头禅。“好的,OK!”
在周边农户眼中,贺胜冰是比天气预报更准的存在。哪块田该施肥、何时打药防虫、如何应对极端天气……他总能给出精准方案。义亭镇畈田朱村村民刘阿姨是咨询“大军”中的一员。她说她在院子里种了各种果树。“葡萄、桑葚、柚子,还有枇杷,越种越多。自己种的,吃得放心嘛。”一年四季只要遇到农业上的问题,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贺胜冰。“什么东西,他都知道、都会说,感觉没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倒他。”刘阿姨说,果树生了什么病,被什么虫咬了,贺胜冰总能很快给出解决方案,“效果很好,所以大家对他非常认可。我们家的果树这几年长得很好,从夏天到秋天,家里一片瓜果飘香。”
贺胜冰待人温和,对待农事却特别较真,着急起来嗓门会不自觉提高。但一群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却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只因为他说得在理。“作物用药施肥都是有逻辑的,用对方法才能见效。”贺胜冰笑呵呵地说,每年到了蔬菜、果树丰收的时候,服务中心里都是周围村民送来的果蔬,看着就满心欢喜。“别的不敢讲,但在畈田朱村这一片小地方的农业圈子来讲,我绝对是很出名的人。农业方面的问题,别的地方不用去,来找我就行了。”说完,贺胜冰笑得扬起了头。
从一颗种子开始
呵护田园梦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最近正是春耕栽苗的农忙时节,服务中心近期最畅销的就是各种蔬菜秧苗。“粉红色的番茄有没有?”“茄子给我两株。”“贝贝南瓜可以在阳台上种吗?”……
来自义亭镇王阡村的杨开权,今年70岁,当天一个人把中心里的西瓜苗包圆了。“这里的苗成活率基本100%,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负责人。我年年来这里买苗,最多那一年,一亩地结了两千多斤西瓜。”
“种子是农业的命脉,必须让农民用上放心苗!”贺胜冰与土地的结缘,始于云南昭通的幼年岁月。自小在乡村长大的他,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小学。目睹长辈辛苦种植玉米,最后的收成仅够果腹的艰辛,贺胜冰决定报考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园林专业,通过知识改变农业现状。
2011年,贺胜冰进入大三实习期,带着让土地更有价值的理想,来到了义乌。从上游肥料厂到中端经销商,再到末端农资店,贺胜冰先后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各个行业岗位,了解了市场,摸透了农资相关的各个渠道。最终在2016年,他在廿三里街道和几位合伙人一起开了一间小小的农资店。
种苗是农业的基础。但彼时,义乌农户多从地摊购买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成活率低、病害频发。贺胜冰敏锐捕捉到痛点,率先在农资店引入育苗服务,成为义乌首批将种苗引入农资店的人。他与人合作开设了一个育苗工厂,利用标准化育苗模式,引进地暖催芽、智能温控、水肥管理,让种苗成活率大大提升。“农业不能只靠经验,更要靠数据和科学。”他在育苗场工厂开辟试验田,对比不同品种的适应性,每年更新品种目录。
“第一年我们只卖出了2000多株苗,很快大家发现我们的苗挺好,口碑就有了。现在,我们一天就能卖出2000多株种苗,一年卖出的总量达到20万株。”贺胜冰还透露,育苗工厂的规模也从最初的2亩地,扩大到20亩地,产能提升十倍。
2021年,贺胜冰负责经营义亭供销合作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从此成为义乌“三农”服务大军中的一员,在很多农事服务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初心不改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贺胜冰说,要当好一个“农资人”不容易,十八般武艺都不够。“农药肥料你要会配,农机你要会修,既是售货员、业务员,也是技术员、修理师,还得会和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打交道,同时也要吃苦耐劳。因为农业这行是很辛苦的,而且赚不了太多钱。最重要的是,你要对农业、农村、土地,有情怀。”
在约1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内,贺胜冰的用心随处可见。货架上摆了40多类种苗,从辣椒、番茄、黄瓜,到羊角蜜、西瓜、甜瓜,一应俱全,不仅有名称标签,还有对照图片。300余种农药和肥料,放在哪儿他门儿清,需要哪种,他立马就能找到。最常用的几种,他还专门化整为零,用塑料袋一小包一小包装好,方便普通农户采购。
贺胜冰说,义乌现在靠种地吃饭的人不多了,大多数村民是留了一小片地,或者在院子里,种点菜、栽几棵树,自给自足。“我的店里,90%是这样的顾客。而且不少人上了年纪,很多东西不太懂,我就想把他们服务好。”
因为质量佳、服务好,服务中心也成为乡村“宝藏小店”,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甚至有人特地从市区赶过来。
“他每天从早到晚说话,嗓子一直都是哑的。每天他都累得吃了晚饭倒头就睡。”妻子王琴为此十分心疼,也忍不住有些情绪,“每次有服务活动喊他,或者村民需要帮忙,他都会去。一去就是半天,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在义乌,有很多像贺胜冰一样热心为农的农技专家,他们不为名利,只是默默付出。”义亭供销合作社主任陈亮说,农业服务工作比较辛苦,需要长期在田间地头奔波,既要面对日晒雨淋,又要接触农药化肥等物资,而且收益不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我们非常需要像贺胜冰这样,既有专业知识又对农业有情怀的青年人才。”
“我的初心一直没变,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农民解决问题。这是我对农业、农村、土地的感情。”贺胜冰说。
和煦的阳光穿过云层,洒落在乡间,又有农户走进服务中心。贺胜冰笑着迎上去,沙哑的嗓音依旧铿锵。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颗赤诚匠心,正催生更多丰收的希望……
采访札记:
让现代田园梦在泥土与温情中生长
时至今日,很多义乌人对土地有着很深的眷恋,对传统农耕生活充满很深的感情。“特别是闲不住的老一辈,种菜养树,既有益身心健康,又能够丰富生活。”陈亮说,随着生活水平发展,种菜务农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像照顾孩子一样,一年四季照料着蔬菜、果树。如果作物生病了,他们就会很忧愁。我们帮忙解决问题以后,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在陈亮看来,这样的“农民”很可爱、很朴实,但很多人缺少相关知识,需要细致的农业服务。“习惯了传统农耕生活的长辈们,需要用更好的农资或者是技术来种地,这是我们新时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