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4月24日(记者 陈佳琪 编辑 程雄)“义乌本地的传统露天蓝莓一般在5月中旬上市,采摘期只有两个多月。而我们在温室大棚内种植的蓝莓早在春寒料峭的2月就上市了,让采摘期整整延长了3个月。”4月24日上午,在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的穗丰蓝莓基地温室大棚内,该基地负责人朱红斌指着枝头成串蓝紫色的蓝莓果实说道。
走进大棚,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清甜果香,成排的蓝莓树枝叶舒展,青色、蓝色的果实点缀其间。工人们手持小篮,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蓝莓。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每天采摘量有1500到2500公斤,大棚里环境舒适,果实也长得格外水灵。”
据悉,穗丰蓝莓基地种植面积达160亩,年产量超100吨,多数蓝莓采用传统露天种植。去年,基地尝试在20亩温室大棚内种植蓝莓,今年2月迎来收获。朱红斌介绍,“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品质出众,采摘期也从两个多月延长到了半年。
与此同时,该基地采用“温室大棚+基质盆栽+水肥一体化”的高效栽培模式。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土壤EC值、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实现通风、滴灌与补光,为蓝莓打造最佳生长环境,完成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朱红斌回忆起几年前“五一”的一场冰雹,让即将成熟的露天蓝莓损失惨重,“5分钟200万元就没了”,而如今大棚种植让他不再担忧此类天灾。“今年的‘实验’非常成功,明年我争取让更多的蓝莓住进大棚。”他说。
科技赋能带来的不仅是产量和采摘期的变化,更让基地享受到“节日经济”的红利。“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我们吸引了2000多名市民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最多的一天就有1000多人,温室大棚里成熟的蓝莓都被摘光了。”朱红斌对接下来的“五一”假期采摘充满了期待。
记者从义乌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义乌市蓝莓种植面积超过800亩,产量达500多吨,赤岸镇是主要种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