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4月30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荟颖)脑复苏是心博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主要是防治脑组织肿胀和水肿,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意义重大。近期,义乌市两次成功抢救心博骤停患者脑复苏的案例获得病人及家属热情点赞。在这两场生命接力中,120急救团队、社会力量紧密协作,彰显了“生命至上”的理念,诠释了“争分夺秒,守护生命”的使命。
市急救中心调度员日常视频指导现场
4月9日,稠州医院急救点接到市急救中心指令,称有人晕倒。院前急救付力强团队迅速响应,在途中与报警人取得联系,了解到现场已有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抵达现场后,付力强发现患者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胸廓无起伏,判定为心跳呼吸骤停。护士连接心电监护显示室颤,急救团队立即展开救治,实施除颤、开通静脉、气管插管、球囊通气等一系列措施,持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和急救药物应用。
经过积极抢救,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和自主呼吸,随后被转送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进一步治疗。由于抢救及时,患者康复状况良好,现已出院,恢复正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事发时附近诊所的护士作为第一目击者,凭借专业急救技能,在急救人员到达前持续实施心肺复苏,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病人成功获得救治
4月15日,义乌市中心医院急救点接到紧急指令,称医院北大门附近有人突发倒地。调度员迅速识别患者心博骤停,并电话指导路人心肺复苏。救护车到达现场后,院前急救医生楼燕红快速评估并接手按压,发现患者心电监护仪显示室颤,这是极其危险的心律失常,随时可能致命。
医生果断进行电除颤治疗,同时指挥团队分工协作,护士开通静脉通路,驾驶员开放气道,一名路过的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也主动加入救援。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每一秒都至关重要,经过20分钟的全力抢救和3次电除颤,患者终于恢复窦性心律。目前,患者在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精心治疗下,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机能恢复良好,已经转入普通病房接受后续康复治疗。
病人成功获得救治
这两次成功救援的关键,不仅是义乌市急救体系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能力,更有着社会力量参与急救的突出作用。无论是120急救团队的专业救援,还是过路护士的主动协助,以及急诊RRT团队和重症医学科的接力守护,每个环节都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心博骤停的抢救黄金时间极为短暂,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义乌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义乌市通过不断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提升整体急救能力。同时,也在积极推动社会急救力量的发展,鼓励更多人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成为挽救生命的“第一响应人”。
义乌市急救中心也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学习急救知识,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为生命赢得更多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