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的街头巷尾、小区角落,总有一些“灰头土脸”的车辆常年“赖”在公共车位上——轮胎瘪气、车窗蒙尘、车身贴满“牛皮癣”,有的甚至成了“户外垃圾桶”。这些“僵尸车”霸占着本就紧张的公共资源,让急需停车的市民直跺脚,更让整洁的市容“破了相”。
“僵尸车”的危害远不止“碍眼”。它们长期“躺平”,不仅挤占停车位、堵塞消防通道,还可能漏油自燃,变成安全隐患“定时炸弹”;有的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假牌套牌的“替身车”。更无奈的是,部分车主抱着“反正不开,随便停”的心态,把公共空间当免费车位,让“僵尸车”成了城市治理的“老大难”。
最近,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多部门掀起“百日攻坚”行动,向“僵尸车”亮剑:该报废的强制注销,能联系车主的限期挪车,无主车辆直接拖移。这场“龙卷风”式整治大快人心,但要想根治顽疾,光靠一阵风还不够——今天清走10辆,明天可能又冒出5辆。关键得堵住“漏洞”,让“僵尸车”无处生根。
首先,车主要明确责任。汽车是自己的财产,不是“包袱”,该年检的年检、该报废的报废,不能一弃了之。其次,市民要当好“巡逻员”,发现“僵尸车”,立马拨打电话0579-89969000举报,别让它们“潜伏”成习惯。最重要的是,部门得打好“组合拳”:交警严查逾期未检车辆,社区定期巡查“可疑车”,停车场设置“最长停放时限”,从源头掐断“僵尸化”苗头。
整治“僵尸车”就像给城市“清淤”,既要有雷厉风行的力度,更要有细水长流的智慧。只有当每位车主都自觉、每位市民都参与、每条制度都管用,我们的马路才能告别“肠梗阻”,真正“活”起来。毕竟,城市每寸空间都金贵,经不起“僵尸车”的“躺平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