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热浪翻滚。在义乌高铁站出站口,为期一个月的“义站就业·职达义乌”招聘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下车选岗、到站面试,不少拖着行李来这座城市寻梦的大学生惊喜地实现了“下车即就业”。
据统计,我市上半年新引进大学生3.2万名,居金华第一、全省前列,同比增长23%,全市学历型人才超43万,推动青年高质量就业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义乌正一步步拉满“青和力”,打造起聚才的“强磁场”。
路径拓宽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上半年,我市因地制宜搭建服务新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引才活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之前举行的一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专场对接会现场,来自黑龙江某高校的28名毕业生与义乌的15家电商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两个小时内,全部毕业生找到了心仪的岗位。
在“请进来”的同时,我市积极打破地域壁垒,主动“走出去”。年初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省会城市攻坚计划”,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全国高校巡回招聘和城市推介,实现企业一站式揽才、毕业生不出校门找好工作。上半年我市已开展6个省会城市专场招聘和城市推介,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9800余人。
与此同时,我市还打破制度壁垒,开辟通道“海外引才”。比如,开展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便利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国际贸易类海外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来华工作许可衔接机制。
高校毕业生欣然前往的开心,高校和家长没有后顾之忧的放心,无不体现了义乌这座城市尊才、重才的态度。
培育精准
从“混养争食”到“分槽喂马”
人才引进来后,培育成长是重要一环。
如何让不同的青年人才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义乌将人才培育从“混养争食”变革为“分槽喂马”,通过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因材施教,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产业链上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定向培育适岗型人才方面,我市积极推动校企“双元共育”,建成光电光伏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两大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入学—培训—考证—实习—就业”一体服务模式,每年为企业直输产业人才3000人以上。
在分类培育工匠型人才方面,多部门携手精准开展“新商人”“新匠人”“新农人”“新业人”等“4类人”培育。据统计,今年已开展重点领域技能培训1.64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071人、高技能人才2763人,均居金华第一。
在精准孵化创新型人才方面,我市构建创业培训、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返乡入乡创业合作学院和国际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全市43家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入驻创业实体9891家。
当前,我市正提速推进“技能义乌”建设,通过技能培育精准提升、技能要素价值释放、技能人才生态优化等举措,推动形成技能人才“上升有通道、政治有荣誉、社会有地位”的良好生态。
服务升级
从“落脚”到“扎根”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为打造“来了就不想走”的青年人才服务生态,我市在人才政策和服务上予以持续发力,从“大水漫灌”变革为“精准滴灌”,努力让更多青年人才从“在义乌落脚”到“在义乌扎根”。
整合多部门资源,我市推出《义乌市尊才爱才十条举措》等覆盖青年人才发展全周期系列新政,迭代升级人才购房、生活补贴等人才政策。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部门资源,给予青年人才从“第一桶金”到“第一套房”的全周期政策支持,除七天免费食宿、生活补贴、购房补助外,推出人才创业专属金融产品、人才项目国有园区租金减免等全链扶持政策。
为了让政策更快、更好地落地,努力实现政策兑现“一个平台办”。当下,迭代升级后的“义乌i人才”应用整合了全市15个部门54项人才服务事项,开发“智配直享”功能模块,基本实现人才政策享受主动推送、一键兑现。记者从市人力社保局获悉,今年我市已“一键兑现”各类人才补贴1.37亿元;应用累计访问量超4000万,居全省前列,成为青年人才来义“离不开的掌上应用”。
与此同时,我市还依托社保卡上线“义卡通”应用,拓展“义乌人才码”线下应用场景49个,为青年人才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全景式专属优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