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义乌缸窑村:藏在陶窑中的“致富密码”

发布时间: 2025-08-21 08:38:1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何彦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午后时分,在义亭镇缸窑村的陶泥体验中心,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这一方创作天地。陶轮在游客王紫妮的掌心缓缓转动,褐色的陶泥在她略显生涩的指间逐渐成型。“没想到这么普通的泥土,能变成这么美的器物。”王紫妮的感叹,道出了缸窑村最朴素的生态智慧。

  在这个曾经烟囱林立、窑火不熄的村落,陶泥不再是简单的手工原料,而是一把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门的钥匙。当游客们的手指第一次触碰到这些陶泥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缸窑村的千年制陶文化,更是一个村庄在生态觉醒后,将文化潜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沿着缸窑村的乡间小道一直往里走,目光所及皆是绿意盎然的景致。与江南水乡常见的青砖黛瓦不同,这里的民居大多是就地取材的缸瓦泥房,橙黑相间的陶片嵌在墙里,坛坛罐罐整齐排列,形成独特的建筑肌理。

  “这其实就是我们最鲜明也是最想保留下来的缸文化。”缸窑村党支部书记陈跃俊说。这些用陶器碎片垒砌的院墙,不仅是村民智慧的结晶,更见证了村庄与陶泥共生共荣的历史。

  在这个世代以制陶为生的古村落,历史的痕迹随处可见。北宋时期的老窑遗址保存完好,长达60米的窑身静卧村中。另一边,还有一口60余年的新龙窑。如今,村里安排了专人定期巡查,对古窑进行精细化维护。

  缸窑村遗留的不仅是千年的制陶历史,更是一份对生态的敬畏。村中有一口龙眼泉,这口古井面积约5平方米,深约2米,四周由陶片垒成精致的围墙,浑然天成。井水清澈明亮,冬暖夏凉,千百年来从未枯竭。陈跃俊介绍,以往家家户户酿酒都用龙眼泉水,酿出来的酒味道更纯,品质更佳。为了保持泉水的纯净,村里至今仍沿用最环保的传统方式,在周边撒生石灰消杀,避免化学污染,让这口古井继续滋养着一方水土。

  生态保护的理念,早已深深融入缸窑村的每一寸土地。漫步村外,连片的绿色农田映入眼帘。“这里是我们的生态农业区,有600亩良田。”陈跃俊指向远处的田野,语气中带着欣慰。此外,村中还有10余口生态水塘,里面种植着水培植物以净化水质,并有专人定期打捞漂浮物,确保水体清澈。这些经过自然净化的水,最终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生态循环系统。

  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缸窑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近年来,义亭镇与恒风集团携手合作,以“生态筑基、文化铸魂”为理念,充分挖掘缸窑村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潜能,通过系统整合非遗文化、农耕文明等特色资源,创新导入亲子研学、生态休闲、文化度假等多元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如今的缸窑村,游客们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能品尝用窑炉现烤出来的披萨,能亲手体验陶泥制作的乐趣。“看着村里的文旅产业一步步做大,我们既守住了缸文化的根脉,又让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生。”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仕根对此深有感触,在陶泥体验中心工作的他,见证了缸窑村多年来的变化。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百姓富了。近年来,缸窑村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通过“美环境、建项目、谋产业”三位一体发展策略,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村里先后引入多家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优质商家,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眼下,“自然+美食”的营地餐饮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让游客在用餐时也能亲近自然。”陈跃俊指着正在改造的场地说,“抬眼可见草木青翠,低头可闻泥土芬芳,这样的用餐体验定会让人难忘。”目前,项目已进入关键改造阶段,预计于9月与游客见面。

  据了解,缸窑村先后获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3A景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数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缸窑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2万元,今年预计将突破200万元。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缸窑村探索出的“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融相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里,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资源正成为致富资源,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未来乡村样板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