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记住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永远记住退伍时那句话:退伍不褪色,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这句话,不仅是刘金福的行为准则,也是他多年来坚守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这位73岁的退役老兵,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
与公益事业的不解之缘
1972年,当时年仅20岁的刘金福应征入伍,在河南的部队里成为一名工程兵。部队4年多的军旅生活转瞬即逝,但这段从军经历却给他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深远影响。责任感、使命感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品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始终牢记军人的担当,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践行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春运期间火车站很忙,我正好这几天没其他事情做,可以加入你们帮帮忙吗?”2018年,刘金福在义乌火车站的志愿者招募群中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从此开启了他的公益之路。“最开始只是想打发时间,但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感到非常快乐与满足。”就是这样一份纯粹的初心,让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每年的春运,刘金福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义乌火车站的各个角落。15天的春运期里,至少有10天他都会出现在候车大厅、检票口、停车场等场所,帮助旅客提拿行李、引导方向。他说,春运期间旅客多、需求多,他总会第一时间坚守岗位,把宝贵的休息时间让给别的志愿者。
成为春运志愿者的这段经历,让刘金福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法。“做志愿服务,就得将心比心,保持耐心的态度。”在帮助旅客的过程中,刘金福始终把换位思考、贴心服务放在第一位。
在尝到助人为乐的甜头后,刘金福开始广泛地参与到更多的公益活动中。他的家里挂着10多件不同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马甲,每一件都承载着他参与公益的点滴记忆。这些年来,凭借在公益服务中的突出表现,刘金福曾获得义乌市优秀志愿者、金华市优秀志愿者等诸多荣誉。
刘金福在公益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到8690个小时,约等于坚持每天做公益3小时。这样的坚持,对于刘金福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他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我要争取突破9000个小时。”
军人精神点亮公益之路
在刘金福看来,军人精神和公益事业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那种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他向前。他常说:“当兵的经历让我懂得了责任和奉献,做公益是我对社会的一份回馈。”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多年如一日地投身公益事业,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们也都参与到了公益活动中。
“每月5日,我和妻子都会参加博怀公益协会组织的义务活动。”就在上个月,刘金福夫妻俩来到城西街道夏迹塘村,为村里老人提供理发、刮胡子等服务。“那天我刚好去得晚了点,没想到很多老人都在等我,心里还是挺感动的。”刘金福说,他最擅长的就是刮胡子,手法娴熟且会这门手艺的人不多,因此老人们都愿意找他。
除此以外,作为义乌市公众护水公益协会的一员,他每天早晚都坚持巡查河道,风雨无阻。走一趟,就得花上20多分钟,他认真检查每一处排水口,确保没有污水排放。这样的每日坚持,对于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而言,实属不易。但刘金福却说:“河道干净了,心里也踏实。”
刘大哥、刘叔、老刘……大家对刘金福的称呼各不相同,但语气中无不透着尊敬与亲切。这些年来,刘金福的公益脚步遍布义乌的街头巷尾,每参与一次活动,总能认识到新的朋友。作为一名“老”志愿者,刘金福的热心肠和实际行动感染了许多身边的人。大家都说,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公益事业的温暖与奉献,也看到了一位老兵的坚守与担当。
每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于公益事业时,刘金福总是淡然一笑:“我只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既帮助了他人,也让自己心里开心。”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多年来坚持做公益的初心。在部队从军时,他学会了吃苦耐劳,也锤炼了坚强的意志。一次偶然的志愿服务经历,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从那以后,这颗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发芽,铺就了一段友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