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溪镇里美山村海拔400多米,山林层峦叠嶂。吴山民故居静静伫立在山道旁的制高点,昂首可见。这栋土木结构的小楼坐北朝南,依托山体而建,一间三层,另两间两层,俗称“三层楼”。虽然这房子看上去普通,内里却大有乾坤,原来的配套设施有地道、夹墙,还有武器密室等。其建造过程与第八大队密切相关。
“吴山民被誉为‘抗日县长’。吴山民故居不是一般意义上其之家,它是浙中抗日根据地的标志性建筑,是十分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作为吴山民的族亲,18年来,义乌市新四军研究会原副会长吴琅坤四处奔走,为修复和保护吴山民故居不遗余力。每次讲起这段可贵的经历,今年已经76岁的他都会饱含深情地说,“吴山民故居是在第八大队广大指战员参与下重建起来的,是他们与敌人较量的不屈丰碑。”
吴山民家两次被日伪军烧毁
1942年,义乌沦陷后,遭到日寇铁蹄蹂躏,民不聊生。无论抗日环境如何恶劣,吴山民始终信念不移。据资料记载,盘踞义亭的日军头目曾写信给吴山民,大意说:您是地方知名人士,切勿受蛊惑……建议双方不战,和平相处。吴山民对此嗤之以鼻,并在回信中严词驳斥:“若要不战,亦可,但请贵军明日即回东洋。”“只要义乌大地上尚有一个日军,椿誓与之血战到底。”日寇见拉拢不成,为了击垮民众的抗日意志,分别于1942年12月11日和1943年11月7日,两次对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并烧毁了吴山民的家。
“吴山民是里美山人,按宗族辈分,他是我大哥……抗战时期,我虽然还小,仍依稀记得一些事情。”在《吴山民的故乡情怀》(收录于《吴山民纪念文集》)一文中,作者吴琅忠回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日寇扫荡那年,吴山民家的房子及村里几十户农家的房子被烧毁了,村里哭声一片。吴山民逐个安慰大家说:“房子烧了可以再造,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胜利属于我们。”他又对村里年轻人和第八大队战士们说:“国之不存,家将焉附?日本鬼子的残暴吓不倒我们,只能更坚定我们抗日的决心。在国恨家仇面前,我们没有理由悲观退缩!”
吴琅坤认为,文中所说可能是吴山民家第一次被烧毁的场景。“这次被烧的是他家的祖宅,是一栋坐东朝西的木结构二层楼房,十四间连成一片,用料考究,雕梁画栋……”
“金华、义乌和浦江三方面敌人协同行动,对我义乌西区根据地进行第二次‘扫荡’,四面八方对我来了个大包围,而且行动很机密,专抄小路、抄山路,不过村庄,使我许多情报得不到消息。”据《金义浦地区革命回忆》(作者吴山民)一文记载:其中一路敌军从孝顺出发,绕道金东,翻山奔袭长富,从山坞的山脚爬近第八大队的岗哨,被巡逻班发觉后,两军交火。长富的主力立即转出村后阵地,未退出部分遂与敌巷战。黑暗中敌军与伪军亦造成混乱。第八大队乘机转出,对敌反包围。敌军缩成一团不敢出,天明仍见不到第八大队,徘徊不敢上山。下午,敌人开始放火,连烧九个村子。第八大队一见火起,知道敌人已退,一面通知群众回村救火,一面左右两翼主力分头转入平原追击敌人。各地潜伏的民兵自卫队也一起行动。到了天黑,日伪军只觉得前后左右沿路都有我军截击,一溜烟没命地逃回了据点。
“吴山民的家第二次被烧毁的情景应该与之类似。”吴琅坤介绍,“‘大扫荡’中同时被烧毁的还有根据地境内的18个村庄,这是记录日军‘三光’政策暴行的铁证。”
重建后的故居暗藏玄机
日伪军两次“大扫荡”,丝毫没有动摇吴山民的抗日决心。为了和敌人作意志上的较量,他带领根据地军民顶着炮火与压力,两次重建家园。
现存的吴山民故居于1944年第二次重建,由第八大队指战员与里美山村村民齐心协力完成。“为了抗日,吴山民早已将家中田产变卖,用于抗日武装运动以及安抚受灾群众,房屋重建缺乏资金。当时,吴店处于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之中,物资也特别匮乏。”吴琅坤介绍,根据地军民两次重建家园,都只能就地取材——把破砖块挑出来抹上黄泥巴,直接用来砌墙;把未完全烧毁的檩柱重新用上,再去砍些杉树松树做木构架……“烧了两次后,祖宅十四间剩下的物料,七拼八凑只够建一栋小楼房了。”他说。
走进吴山民故居,记者仰头在房屋顶部看到了几根局部发黑的檩,至今遗留着过火的痕迹。在门口地漏上,还刻有山民的两个首字母“SM”和“1944”的字样。“这是吴山民在直接表明抗日的决心:日伪军烧多少次,我们就重建多少次!”吴琅坤说。
据悉,吴山民故居在设计建造时花了不少心思,房子里面暗藏玄机。原厨房的柜子后有夹墙孔,里面设有武器储藏室。还有一条挖出来的通道,直通地下一层。“房子里面有地下室,我们小时候都进去玩过。”吴琅坤说。风平浪静时,吴山民家地下室的作用是厕所兼储藏室;风声鹤唳时,地下室便成了一条逃生躲藏的密道。地下室的墙上凿有一人大小的墙洞,紧急时刻既可让人暂时躲藏在洞里,还可以作为观察敌情的瞭望口。
不仅如此,吴山民故居管理员吴贤生介绍,故居的地下都是中空的,地下室连通着多条四通八达的地道,可直接到达村外或山上其他房子。
抗战胜利后,吴山民将故居捐赠给了村集体。小楼成了村里的公共用房,办过小学,也当过粮仓。后来,村集体将房屋卖给两位村民,房子的内部结构因此发生了部分变化。2005年,村集体将房屋的所有权买回。
“当时,这栋小楼已经破败不堪,下面地道的洞口不复存在。房屋一侧因为无人居住,已经倒塌了一部分,露出了黄泥和砖块。”吴琅坤很是着急,他委托市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将吴山民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紧修缮。同时,他利用空余时间,多方收集吴山民的图片和资料,完善吴山民故居的展陈。如今,吴山民故居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义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民革“同心同廉”教育基地。
见证第八大队抗战的“里美山岁月”
据《共产主义战士吴山民》(收录于《吴山民纪念文集》)一文记载,1942年7月的一个清晨,第八大队于下宅祠堂宣布成立。吴山民走到台上,号召金、义、浦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抗日到底,保卫家乡,决不做顺民、亡国奴。“吴山民组织抗日武装”的消息不胫而走,群众抗日激情高涨。
“在第八大队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吴山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写道。1942年12月,吴山民邀请周边友邻武装力量在分水塘召开会议,消除了他们对第八大队的恐惧心理,为金东义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为防止日伪势力渗入,中共义乌县委领导和吴山民商议,由他出面接受国民党义乌县政府提出的“义西乡镇联防办事处”的名称及委令,出任联防处主任,名义上第八大队始终归属联防处领导,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构筑了一道屏障。其间,吴山民与杜承钧、王平夷等人组成一套众望所归、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使这一地区在较长时间内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抗日武装日益壮大,成为金义浦抗日根据地创建人民民主政权机构的初步尝试。联防处成立后,最迫切和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筹粮筹款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为此,吴山民经常邀集当地士绅开会,采取摊派方式由殷户来承担,并制定了《金东义西自卫谷筹集办法》。为了发展根据地的生产,他还抽出时间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并根据农民群众的要求,制定和实行了许多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为了培养根据地的干部,于1942年11月至12月间组织举办了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
1943年8月,国民党义乌县政府下令撤销金义浦联防办事处。为此,中共义乌县委决定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先后成立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委员会办事处和金东义西经济委员会办事处,主任依然由吴山民担任。这段时间,颁发了《金义浦地区租佃减租暂行办法》《金义浦地区减息增资暂行办法》等政策和法令。一年后,抗日自卫委员会与经济委员会两办事处合署办公,统一成立金义浦办事处,机构不断完善,基本上按县一级规模建制,充实人员,并将所辖地方设立金东、义西、浦东三个区级办事处,乡保长大多由共产党员和拥护抗日的人员担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东义西人民把第八大队称之为‘吴山民的队伍’。金华、浦江、兰溪等地人民则称第八大队为‘吴部’。”吴琅坤介绍,由于吴山民帮助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至1945年2月,他调赴四明山浙东行政公署任职,由王平夷接替办事处主任,但对外文告仍用他的名义。
如今,在吴山民故居门前,有一棵600岁高龄的苦槠树,依旧生机勃勃地屹立着,它和故居一起见证了吴山民与第八大队抗战的“里美山岁月”——这里既是重要的义西抗日红色政权的活动基地,也是指战员的庇护堡垒和休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