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浙江日报》2版
“外婆,看镜头。”10月14日,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开业,店主何涛拉上73岁的外婆和47岁的妈妈,在新店里拍了一张合影。在义乌市场摸爬滚打四十多年的三代人,用快门定格了与市场的缘分。
照片里,他们手中的玩偶穿着漂亮衣服,挂着“毛绒公子”IP标签。2001年出生的何涛,想用这个时代的全新方式,把故事传承下去。
坚持
“我辛辛苦苦闯出来,总算有人传承下去了!”穿上珍藏的新衣服,外婆来参加外孙的新店开业仪式。
52%。这是新市场商户中,商二代、创二代、新生代的占比。世人眼中义乌三代商人的形象,像极了何涛一家人的历程:肩挑货担的祖辈、手持计算器的父辈、操作数据工具的年轻一代。
1984年底,位于新马路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外婆张春花带着一块布,在两排棚架间找地方“加摊”。市场太紧俏,她只能见缝插针地辗转,摊位主人来了,就卷起布包“转移阵地”。彼时,村里人说:“你安稳在村里种地。大字不识几个能做什么生意?”
外婆却很坚定。从塑料衣架到缝纫机线,再从气球到毛绒玩具,她什么都卖过。1992年,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开业,外婆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摊位。
“少赚一点没关系,要认认真真地坚持下去。”何涛的妈妈张巧妹小时候去帮忙,最常听到这句话。
外婆在市场“摆摊”,接班的妈妈则经历了“麻袋时代”。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义乌外贸发展加速。张巧妹白天看店,晚上还要扛着麻袋,去外商聚集的宾馆爬楼梯,找客户谈生意。
条件艰苦,但张巧妹从未想过放弃——她另辟蹊径,开始做小型毛绒挂件:“小件利润不如大件,但竞争少。我想以小胜大。”
在义乌第五代市场的商铺过道里长大,何涛耳濡目染:“前辈们能从‘货郎担’过来,我们也能做到。”
碰撞
今年8月,何涛发布的视频里,他假装把客户套在麻袋里威胁:“王总,为什么把单子下给别人?”
“你这是不尊重客户,快把视频删了。”原本只是个吸引流量的搞笑段子,却在家庭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一辈人是‘坐商’观念,他们觉得在市场做生意,就是把店守好、留住客户。拍视频做直播,是不务正业。”去年,何涛跑去一家传媒公司当摄影助理,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讲故事。
“挨骂没关系,我知道是对的,就要坚持下去。”何涛说。
正是这些不被长辈看好的视频,为店铺带来了意外的客流——有中东客户拖着行李箱专程找来,就为了亲眼看看“毛绒公子”的产品。如今,走在路上的何涛俨然一个小明星,时不时有人喊他“毛绒公子”。
“他给家里的生意打开了新的一扇门。”渐渐地,外婆和妈妈的态度变了。
何涛坚持创作的视频背后,其实是一套全新的商业逻辑——打造一个名为“毛绒公子”的IP,给毛绒玩具穿上漂亮衣服,走定制化、线上化的销售路线。
当义乌第六代市场的消息传来,何涛知道,时机到了——新市场的软硬件设施与何涛的新商业模式相契合。
今年夏天,第六代市场的创意潮流玩具行业商位开始报名。“妈妈,一定要报。”是请求,也是决心,何涛拿出诚意,草拟了一份租赁合同,“如果中标了,我来付钱租用你们的店,就当是支持我创业,好吗?”
“他说要逼自己一把,我们也觉得年轻人这样更能成事。”妈妈的解释中不乏骄傲。但更多的情绪是心疼。初次见到何涛时,记者询问年龄,他笑着甩了甩头,清晰可见几缕白发:“是不是猜不出来?”那一瞬,妈妈红了眼眶。
启程
“就这一次,我和我的倔强……”离开业还有两天,夜深了。记者见到何涛时,他一个人在店里拿着拖把拖地,手机播放着他喜欢的歌。新店由他全盘负责装修和商业规划。
此前,何涛踩中过一个风口。在泡泡玛特玩偶爆火前,他早早察觉到了商机。“家里做过毛绒兔子的衣服,一通百通,于是我开了一条产线专做泡泡玛特‘娃衣’。”泡泡玛特全球走红时,这批娃衣恰好面世,成为何涛创业的第一桶金。
“给足情绪价值,这是新一代消费市场的需求。”何涛说。他的构想逐渐清晰——开一个新零售店铺,设置体验区,顾客可以自己为玩偶搭配服饰。
“心里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着我走。我要赶快上阵。”沉稳的他很少如此迫切。何涛的店铺隔壁,就是义乌玩具龙头企业的店铺。装修时,何涛心里暗自想:“能和身价上亿的‘大佬’掰手腕,真荣幸。有一天,我要让中国的‘毛绒公子’和外国的Hello Kitty同台竞争。”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来给这只小兔穿一件新衣服……”开业第一天,入夜,新店铺的直播间热闹非凡。
外婆看不懂何涛在做什么,但她知道:外孙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