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龚书弘 正文

潮声丨当“江西小炒”成为义乌特产:鲜辣滋味如何征服浙江胃?

发布时间: 2025-10-31 09:00:36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执笔 林晓晖 何贤君 龚书弘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江西小炒的菜品。受访者供图

  中国义乌网10月31日讯(执笔 林晓晖 何贤君 龚书弘)傍晚时分,义乌街头的“江西小炒”陆续亮起灯火。明档里锅铲翻飞,空气中弥漫着辣椒与热油碰撞出的独特香气。在这座以“世界超市”闻名的城市里,一道源自邻省的家常味道,成为了新的街头风景。

  “义乌的特产是什么?”

  “江西小炒!”

  浙江义乌一场音乐节的舞台上,女歌手与台下观众的意外互动,让江西小炒彻底出圈,也道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饮食现象。

  “江西小炒”不是指某个特定的餐饮品牌,而是对遍布外省的江西人开的小餐馆的统称。来自美团的大数据显示,搜索“江西小炒”关键字,门店数量排名第一的省份是浙江。在浙江省内,义乌的门店数量最多——全市有近3000家“江西小炒”,从2024年末到现在,新增门店超过300家。

  今年11月,义乌即将举办第二届江西小炒技能大赛,在浙江的城市,为非本土的美食办官方赛事,这实在少见。我们探访义乌,试图寻找答案:一碗带着江西辣味的家常炒,究竟是如何突破地域与口味的限制,在浙江人的餐桌上扎根?

江西小炒店里,厨师正在烹饪。受访者供图

  在街头,转角遇到江西小炒

  走在义乌,更能直观感受到江西小炒分布的密度。

  总面积1.3平方公里的诚信社区,就分布着上百家江西小炒店,街道上,“江西特色”“赣乡土菜”的招牌目不暇接。

  “江西小炒在义乌能扎下根,主要因为这里聚集着庞大的江西老乡。”义乌市江西商会监事会主席周立新说。据统计,义乌现有人口超340万,其中江西人超50万。

  上世纪90年代末,义乌小商品市场崛起,催生大量用工需求。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大量务工者选择奔赴义乌。两地距离近、交通便利,江西人逐渐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今年65岁的周以礼就是这波浪潮中的一员。2004年,他和妻子坐了5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江西贵溪市来此。“当时兜里只有一千块,借了五千,在佛堂镇夜市租了两间小店。”他回忆,那时候这个炒菜店连招牌也没有,就靠口口相传,“夜市有个贵溪人炒的菜,够辣够味!”

  早期的江西小炒大多是小店小摊、“夫妻档”或者“父子档”经营的模式。2010年前后,义乌制造业迎来黄金期,江西小炒也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些小摊成了务工者的“能量补给站”——10分钟就能吃完一碗辣椒炒肉配米饭,赶去车间上班。

  2008年来到义乌的祝真名,也是最早一批江西小炒创业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当时顾客主要是江西老乡。“本地菜太清淡,我们江西人吃不惯。”祝真名说,干活的人赶着吃饭,小小的门店常被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有客人为了早点吃上,自己去后厨帮忙洗碗呢!”

  义乌市餐饮宾馆行业协会会长王文庆认为,亲民是江西小炒的一大优势。“这些小炒店能留住客,除了家乡味,更靠‘性价比’。”

  这些小店大多开在街头巷尾,门面不大,小一点的就几张桌椅,大一点的带两个包厢。前店后厨,装修普通,店内张贴着琳琅满目的菜肴图片,每道菜都明码标价——素菜10元左右一盘,荤菜15-30元,几乎没有超过30块钱的菜品,走进饭店的顾客,自然有种亲近感。

  味道正宗、价格实惠,让江西小炒在义乌快速扎根,真正推动它遍地开花的,是“亲帮亲”的创业模式。

  第一批创业者成功站稳脚跟后,不断带动老乡加入。“小炒行业投资低、门槛不高,自己当老板又自由,自然成为很多江西人外出创业的首选。”周以礼说。

  第一代江西小炒创业者,大多会掌勺,手艺要么传自长辈,要么是自己常年琢磨出来的。祝真名说:“其实江西菜早有讲究,明清时赣商走南闯北,就把‘鲜辣提鲜’的口味带到各地,现在我们炒的菜,就是跟着老法子来——用新鲜辣椒、老家的豆豉,猛火快炒,才能出那个香。”

  现在每当有老乡新开馆子,祝真名会带着店里厨师一起去试吃,“尝尝味道正不正,能不能让老乡认,也看看有没有能学习的地方。”这份质朴的较真,让江西小炒的“老味道”一直没走样,让更多人在义乌的街头巷尾,尝到了来自江西的地道风味。

江西小炒店的后厨。受访者供图

  “名菜没有,都是家常味道”

  走进任何一家江西小炒店,你都会被那个塞得满满当当的冰柜吸引。新鲜的土猪肉码得方方正正,嫩绿的青椒带着水珠,连豆豉、笋干这些配料都用玻璃罐密封着……所有食材一目了然,食客们穿梭在冰柜、厨房与餐桌之间,指着鲜货直接下单。

  “川菜麻辣,湘菜香辣,我们江西菜是鲜辣。”祝真名舀起一勺小米椒说,“要用新鲜辣椒,才能炒出那个鲜味。”

  这份对“鲜”的执着,延伸到对原材料的极致讲究。“没有江西的食材,就炒不出地道的江西味。”周以礼告诉记者,他们坚持从老家采购核心食材。“水芹必须用贵溪的,这边的太软,没嚼头。还有我们的土辣椒,能回甜,香味更浓。”

  清晨七点,“赣浙食材直通车”专线负责人罗为良准时将车停在义乌农贸城。“前晚八点收完各店订单,凌晨两点从江西发车,保证早上七点前到店。”采购单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板栗、辣椒、鲫鱼、三黄鸡、前腿肉……义乌大部分的江西小炒店,都依靠这条跨越省界的食材供应链,确保每天都能用上来自老家的新鲜食材。

  “名菜是没有的,只有家常菜”,这句话祝真名常挂嘴边。做出家里的味道,关键是炒出“锅气”,江西小炒特别讲究对火候的把控和翻炒技术——油温烧到七成热再下料,颠勺时让食材裹满热油,既要炒透入味,又不能炒老丢了鲜气。为了把家常菜做精,2024年,义乌举办了首届江西小炒技能大赛,300多名厨师同台比拼辣椒炒肉、三杯鸡等家常菜。

  这份对“锅气”的坚守,让江西小炒在预制菜盛行的时代,意外找到了生存之道。

  “锅气”和“温度”是最好的营销。在祝真名看来,和靠直播、团购出圈的网红餐饮不同,江西小炒从不搞花活。菜单十年如一日,没有花哨的菜名,连营销都靠“口口相传”——浙江人陈阿姨是祝真名店里的常客,“看着厨师现炒放心,比外卖快,还像我妈妈做的味道”。

义乌一家江西小炒店内的菜单。记者 林晓晖 摄

  从“老乡食堂”到“城市网红”

  周立新觉得,江西小炒这几年如此快速地生长,源于江西小炒自身强大的适应力。

  “江西小炒在保持本色的同时,也懂得入乡随俗。辣度可以调,口味可以改,顾客要求什么口味我们就能炒什么。”祝真名指着菜单说。

  菜单上足足120道菜,既有江西特色的辣椒炒肉、稻草鸭,保留着鲜辣本味;也有融合浙菜甜味的糖醋排骨,甚至还能吃到川味辣子鸡,兼顾不同食客的偏好。为适配更多人群,辣度从“不辣”到“爆辣”细分五级,这种包容度,也让江西小炒跳出了“小众辣味菜”的局限。

  饭点时,店里常能听到顾客的特殊要求:“能不能把茄子和排骨一起烧?”“能不能把鱼做成清蒸的?”“可以!都可以!”祝真名豪爽答应,“上次有个杭州客人说香辣猪蹄想改成糖醋口,我也说‘可以’!”他笑道,“只要是顾客能想得到的搭配,我们都能做到。”

  江西小炒就像义乌这座移民城市一样,包容并蓄,这种灵活变通的饮食文化,让它轻松融入了当地生活。

  口味上的包容留住了人,经营模式的迭代,则让江西小炒能“接住更多生意”。

  记者发现,早年常见的“夫妻档”小店面,如今已越来越少:有的扩成了带包厢的宽敞店面,有的开起了连锁店,连后厨都从两人小作坊变成了将近10人的有序团队,分工明确——2名厨师掌勺,1人负责洗菜备料,还有专人对接外卖订单。

  周以礼经营的最初只有2个人、3张桌的无名小炒店也变成了开出多家连锁店的大餐馆,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还建了中央采购系统。不少老店像他们一样从“路边快餐摊”升级成了“能请客聚餐”的餐馆,有的甚至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店。

  当口味和规模都跟上后,江西小炒开始尝试从“散兵游勇”走向品牌化。2025年3月,江西省商务厅正式发布“江西小炒”统一标识——红底黄字的logo里嵌着辣椒和铁锅,还明确了食材采购、烹饪火候的基础标准。

义乌一家江西小炒店内的冰柜。记者 林晓晖 摄

  “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难统一’。”周立新坦言,每家店的辣椒炒肉都有自己的配方,有的偏咸有的偏辣;更棘手的是年轻厨师少,“颠锅累、油烟大,很多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后厨”;还有些小店偷工减料,用冻肉冒充土猪肉,用外地椒代替江西土辣椒,拉低了整体口碑,“江西小炒要从‘火一阵’变成‘火长久’,这些坎儿都得迈过去。”

  不过,没人否认它带来的改变——曾经只在江西老乡圈里传的辣味,如今成了义乌街头随处可见的味道。江西小炒用一碗热乎的家常菜,悄悄改写了这里的饮食版图,也成了两座城市、两种文化彼此靠近的“味觉纽带”。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