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义乌网11月12日讯(记者 陈佳琪 编辑 童晓)“这是今年3月份在义乌市前店(雷锋)小学新建的‘雷锋书屋’,这里面的书都是爱心人士一本本捐赠所得……”62岁的金正洪时常走进这间书屋,弯腰整理书架。如今,像这样凝聚着众人爱心的“雷锋书屋”,已在全国13所学校筹建完成,累计捐助资金超百万元,结对帮助上千名困难学生,这些都成为金正洪41年公益路上的一个个温暖印记。

金正洪,义乌市苏溪镇湾头下村人,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退役中校军官,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全军“学雷锋标兵”。他的公益情怀早在1984年就已生根发芽。那年年初,随部队在江苏东海林场驻训的金正洪,看到当地李埝林场小学“草房子、土凳子、泥娃子”的办学场景,心里满是酸涩。恰逢“六一”儿童节,他省吃俭用凑钱买了260多本课外读物寄到学校,从此开启了助学路。如今,那所小学仍保留着以他命名的“正洪班”,不少他资助过的学生长大后成为教师、医生,又加入到公益队伍中,让爱心代代传递。

此后,金正洪将目光投向“希望工程”,开启了持续捐款的历程。在他家中,近千张泛黄的汇款单整齐叠放,上面记录着他30多万元的“希望投入”,500多名来自江西、四川、宁夏等地的孩子因他重拾求学梦想。同时,他还为困难群众累计捐款50多万元,用微薄之力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天。即便后来身份地位改变,他的助学热情依旧高涨,他坚持每月为“希望工程”捐款,并多次回到母校前店(雷锋)小学,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参加校园活动,用陪伴守护成长。

1994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做太阳的一缕光》为题报道了金正洪的事迹,“当代活雷锋”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但他并未停下脚步,反而想着“一个人做不如一群人做”,开始带动身边人共同投身公益。从最早牵头组建“丹心志愿者服务队”“警卫连爱心团队”,到后来成立义乌正洪爱心公益协会。这支以退伍老兵为主体的队伍曾靠捡废品的收入,创办了全军首个以战士命名的“正洪图书室”;还利用节假日在徐州火车站开设“流动图书服务队”,为50余万人次过往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从团职领导岗位转业回到家乡义乌,他的军人本色与“义”的初心从未改变。在义乌365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时,他随身携带“民情记事本”,群众反映的问题逐条记录、逐项落实,遇到路途遥远的办事群众,还自掏腰包垫付路费。“义乌是‘鸡毛换糖’起家的城市,老一辈走街串巷时就互帮互助,我不过是延续这份传统。”金正洪说。值得一提的是,身体硬朗的他至今仍坚持献血,累计献血量近50000毫升,用滚烫热血延续着对生命的守护。

“义乌‘六义’与雷锋精神是相通的。”在金正洪看来,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家乡文化的践行。救助失足青年、帮助流浪少年是“侠义”;公益协会40年坚守承诺、捐款公开透明是“信义”;出版《爱在义乌》等书籍无偿赠给学校,让孩子们读懂感恩与担当是“孝义”。如今,协会的“红色宣讲团”已深入社区、学校开展义务宣讲1000场次,50余万人次听众在红色故事中感受“义”的力量。

从军营里的“活雷锋”到公益路上的领路人,41年间,金正洪用汇款单、献血证、捐赠台账,书写着义乌“六义”文化的最好诠释。“接下来要建成100所‘雷锋书屋’,把雷锋精神和义乌文化讲给更多孩子听。”谈及未来,他目光坚定,“义乌给了我‘义’的基因,我用一生践行‘义’的承诺。希望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让义乌这张‘有情有义’的金名片,在新时代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