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23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王佳丽)喜挂、铜火熜、子孙桶、七子果袋、小孩的五代鞋、万年青、被子、枕头……在义乌,新娘出嫁当天,嫁妆备得整整齐齐,由亲属一起挑到新郎家。这些嫁妆有大件的家电用品,也有“吉利”的小玩意儿,寓意新人百年好合、发子发孙。
在婚俗的传承中,嫁妆始终不可取代。特别是婚礼当天,新人床头挂着的喜挂更成了一种美好祝福的象征。本地手艺人毛剑清对喜挂的制作颇有讲究,他传承了清末民国时期流传在佛堂周边的纯手工制作技艺,经他之手做出来的喜挂,比普通喜挂更精美、牢固、独特,饱含美好寓意。
巧手制出独特“喜挂”
“小时候,看着奶奶用纸粘花,看久了就会了。”对毛剑清而言,制作喜挂手艺与生俱来。毛剑清的奶奶是廿八都一带出了名的手艺人,只要附近村民谁家办喜事,奶奶朱春芹就会被邀请上门制作各类喜庆用品。毛剑清的父亲毛应棋也会制作手工喜庆挂件,还是义乌拉线狮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受奶奶和父亲的影响,毛剑清从小到大都对传统喜庆用品的制作很感兴趣。每当奶奶剪纸、糊喜挂时,毛剑清就会坐在一旁观察,有时候还帮忙做点简单的工序,他手巧眼尖,总能很快捕捉到手艺的精髓。16岁时,毛剑清就学会了制作喜挂,他的手艺纯熟精湛,并不亚于奶奶。
“喜挂做起来费时费力,涉及8至10道工序。”毛剑清说。制作喜挂步骤繁琐,首先要在白色卡纸上画出荷花、荷叶、莲蓬、莲藕、八卦图等图案,画好后剪下来,并用浆糊贴上各式配色纸,再剪出金丝若干条,粘贴在样板纸边上,代表“贴金边”,寓意金玉良缘、披金戴银。其次,再剪出鸳鸯、双喜、八卦黑绒布等吉祥图案,将铜钱缝在准备好的卡纸上,并将荷花、荷叶、莲蓬、莲藕等缝合成型,缝上红花和状元球,挂上喜气满满的红色流苏,最后在背面用朱砂红纸封底。
毛剑清表示,80年代,做喜挂的卡纸质量并没有现在好,再加上老一辈手艺人勤俭节约,对金丝、彩色的卡纸都很珍惜,用得极少,红色流苏也是一次性的,这样做出来的喜挂颜色与款式比较单一。如今,卡纸色彩多样,流苏品质也更好了,而且因为擅长画画,毛剑清制作喜挂时不需要用样板,自己就能画出想要的形状,还能根据需要做成立体样式。
潜心坚守为传承铺路
30多年来,毛剑清从未停止过做喜挂,亲戚朋友有需求,他都会根据情况进行制作。“平时生意忙,只能抽空做喜挂,做一个至少要耗费七八天时间。”毛剑清说。
前段时间,受朋友之托,他潜心制作了一个喜挂,让那位朋友喜出望外。拿出做好的成品,细细观察,喜挂中间的八卦上有一朵莲花,莲蓬、铜钱、鸳鸯、红喜字、流苏等元素一应俱全。“这种喜挂在市面上见不到,因为这些形状都是我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连样板都没有。”毛剑清说。
手工制作喜挂工艺讲究,铜钱用乾隆或康熙年间的,中间加一个洪武通宝,铜钱用88个还是100个,都要根据对方的需求来定,且寓意并不一样,但为的都是“讨个吉利”。这次制作的喜挂中,莲蓬寓意子孙满堂,荷花寓意夫妻双方纯洁、美好的爱情,荷叶寓意家庭和睦、开枝散叶,莲藕寓意喜结连理等等。“其实,喜挂就是长辈对儿女们的美好祝福。”
受毛剑清的影响,几位亲朋好友也喜欢上喜庆挂件用品的制作,毛剑清便耐心教授。尤其是他的儿子,对喜庆挂件用品制作兴趣浓厚,在他手把手的传授下,现在也能制作完整的作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喜庆用品制作的老手艺能够代代传承,并且能够不断发扬光大。”毛剑清表示。
传统婚俗中的“老排面”
从古至今,婚礼都是新人迈向新生活的开始。从提包、定亲,到送日子、迎亲,这其中贯穿着多少传统习俗。而今,即便提倡喜事简办,有些基本习俗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前几年,毛剑清在儿子的订婚礼上,亲自摆设了订婚凉篮。在义乌,定亲风俗古时称“纳征”,义乌人都会挑“十八担”前往女方家定亲,十八担中最前面的担子就称为凉篮。凉篮中的物品摆设较为讲究,篮子中除了礼金还有各式的金银珠宝,这些金银珠宝在古代都会缝制于用卡纸制作的各式吉祥图案上。当时,毛剑清自己画了双寿桃、双石榴的吉祥图案,将其用各色配色纸糊好,镶上金边,并将一些首饰等缝制在图案之上,代表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福寿双全等。
“其实,有些习俗不讲究多‘体面’,只要考虑到礼数,寓意好,都是很难得的。”毛剑清说。这些年来,他受亲朋好友之托,为许多子孙辈的婚宴帮忙摆件。他的摆件方式传承于祖辈传统婚俗。“曾有个90多岁的老人看到我摆的双寿桃,激动地说50多年没见过了,听到这个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毛剑清说。
婚俗中,女方的嫁妆每个箱子能挂东西的地方都不能空着,叠箱子的方式也很有讲究……毛剑清对婚俗了解很多,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婚俗的形式也在改变,但无论婚俗如何变化,其中饱含的祝福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