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
古筝演奏。
戏曲表演。
乐队表演。
活动吸引众多市民。
架子鼓表演。
夕阳西下,一阵阵或激昂或悠扬的钢琴声在吾悦广场、新光汇、市文化广场等地响起;人们放慢脚步,驻足欣赏街头艺人的精彩表演;都市人踏着有力的节奏,在酷炫的灯光下舞动青春……每天,无处不在的“文艺赋美”工程让义乌这座商贸城市熠熠生辉。
“文艺赋美”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让文艺像星星之火那般遍布城市、走进乡村、融入全社会。“文艺赋美”正以点点星火之姿呈现于义乌城乡一处处“想不到却遇得到”的角落,让文艺能够更好地走进公园、走进街坊、走进社区……
自去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式启动“文艺赋美”工程以来,首批推出6个示范点,包括绣湖公园、蒲川水街、文化广场、李祖村、国际商贸城、鸡鸣山社区等文化场馆、公园景区、乡村社区、商业街坊等,点亮乌伤大地。截至目前,文艺志愿者达到上千人,“文艺赋美”活动演出500场左右。
文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乌伤大地上的日常文化现象。
在家门口领略艺术魅力
青山绿水间,充满生活气息,也燃烧着文艺的星星之火。舞蹈、戏曲、独唱……6月8日,一场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街头秀在李祖村上演。现场不时传来阵阵叫好声,让村民真真切切感受文艺之美。
68岁的钟奶奶,是第一次现场观看年轻人的流行音乐表演,听得津津有味,全程都随着音乐的节奏打着节拍。她说:“音乐让人快乐!这些年轻人带来了那么好听的歌声,给我们增加了快乐,非常开心,要谢谢他们。”
近年来,我市结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个文化驿站等重点工作,探索培育了一批城乡公共文化新空间,致力构建普惠共享、优质均等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去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正式启动“文艺赋美”工程以来,文艺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乌伤大地上的日常文化现象。
漫步老街,听一曲怀旧老歌;于繁华商圈,赏一段现代舞蹈;在居民区,倾听琴声如诉……古筝演奏、越剧表演、架子鼓表演、戏曲表演、乐队表演,从乡村到城市,人们都能在这方艺术天地里,听见旋律、看见美丽、感知文艺。
“文艺赋美”,让文艺不限于剧场、不囿于围墙,并不像一台晚会那样集中展演,而是采取多点位、小场景的形式,三五个人“一站、一唱、一演”甚至仅凭一位文艺达人,即可完成一场演绎或展示项目,分享义乌高品质的文艺成果。
“街角路口、公园广场、乡村社区……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市文化馆表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鲍苏苏直言,像这样把舞台搬到群众家门口的活动非常接地气,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市民充分领略艺术的魅力,促进义乌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
文艺积蓄生活诗意
绣湖公园,笛声悠扬婉转;万达广场,精彩舞剧热血上演;上溪月湖公园,萨克斯演奏悦耳动听……目前,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在各地绽放,“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已在我市全面铺开。
文艺火种遍布城市、融入乡村,点亮城市之美。据悉,我市现有文艺赋美点位22个。每周二,绣湖公园都有一场“文艺赋美”演出活动。“我们团队由一些文艺爱好者组成,大家平时都忙工作,约定每周二在这里进行公益演出。”艺术培训协会文艺会长楼新财介绍,街头文艺演出,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多样性的文化,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大众艺术审美。这也是他们团队参与“文艺赋美”工程的初衷。
除了机构志愿者,工商学院的师生也加入了街头文艺演出队伍。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演出水平和心理能力锻炼和提升的难得机会。“文艺赋美”工程志愿者、工商学院学生小戚对自己能参加演出感到十分荣幸,“大家从室内的音乐厅走到室外去演出,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街头演出,对自己和同学们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历练。”
“文艺赋美”工程,不仅让市民游客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多样性的文艺,也激发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艺热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将利用镇街资源,继续开辟新的‘文艺赋美’展演场地,并与几所高校联合,打造适合不同年龄阶层市民的文艺团队。”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文化馆将用“文艺赋美”点亮乌伤大地,让艺术温暖一座城,“用文艺星火积蓄生活诗意、涵养城市温度、汇聚向善力量,营造有利于赋美城乡气质的文化生态,不断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义乌艺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