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镇街 正文

义乌江湾古建筑:见证百年时光流转

发布时间: 2024-11-29 10:16:4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林晓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照镜塘里倒映着古村的岁月

老人们在向阳处闲聊

精美的木雕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屋檐

 

  江湾,旧有“义邑大路”之称,沿义乌江逆水而上可至稠城;顺水而下可达佛堂、金华、兰溪等地。曾经,来往船只经常在江湾停靠歇息,水运发达带来了江湾古镇的繁华昌盛,江湾码头、浮桥、老街应运而生,也因此滋养了一批富庶的乡民。他们凭创造的财富建造了在当时称得上恢宏的民居:新园十六间、厅头里十八间……时至今日,这些民居成了承载着许多历史足迹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

  11月26日午后,踱步江湾,初冬的暖阳肆意倾洒在向阳的角落。狭窄的巷子里,几位老人慵懒地倚靠在椅子上闲聊着,说到兴浓时开怀大笑;稍显破败的老街上,偶尔传来几声叫卖声;蜷缩着身躯晒太阳的小狗见到陌生人,也只是稍抬头后又继续闭眼休憩了。

  同周遭这些灵动的场景相比,坐落其中的这些古建筑越发显得静默了。斑驳的墙体、精巧的雕刻、泛黄的梁柱,还有那些香樟的桌椅,像是时光剪影,记录着当年的繁华喧闹,时光的流逝让这里多了岁月的沧桑。漫步其中,这些民居虽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在岁月变迁中,多了几分淳朴的温情。

  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开井院,一门一院皆有景,一砖一瓦诉古今。岁月记忆在历史的传承中越积越厚,也因这些承载着数代人喜怒哀乐的古宅而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明。让我们一起走进江湾,从古建筑中见证百年时光流转。

  观老宅感受旧时光

  从某个角度来说,每个村落的民居和古建筑大多直观反映了当地的自然风貌、风俗传统。稠江街道江湾村下辖多个自然村,新园是其中一个。该自然村有好几处古民宅,大多是徽式建筑,房子呈“回”字形,有“四水归堂”之说。

  十多年前,记者曾到新园十六间采访,眼前的这处古民居很不起眼。穿过狭小灰暗的廊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稍显凌乱的场景,如果不是抬头之处所见到的精致木雕,外人似乎很难把这里与市级文保单位挂上钩。

  据了解,新园十六间建于民国时期,房屋坐东北朝西南,占地400多平方米,是一幢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该建筑设有石库门,门楣上书“荆荣南第”四字,左右置三花马头墙;前后两进均三开间,左右厢房各五间,由侧门出入;二层四周置有栏栅,前后进均为穿抬混合式结构。同其他古建筑一样,这里的牛腿、雀替、梁坊、门窗等雕刻繁复绮丽,饱含寓意。

  从整幢房子的规模、格局以及用材上,不难想象当年出资建造的屋主有着何等殷实的家境。有村民说,造这房子的人名叫王老虎,是当时的地主,家里专门酿制黄酒。也有村民说,“十六间”是王老虎的父亲和其他四位叔伯一起建造的。虽然无从考证哪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曾经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十多年前,“十六间”里住的人不多,而且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这房子每年都漏水,一到下雨天,从瓦片上漏下来的水把天花板都渗透了。”“都说古建筑要保护好,如果再这么下去,没两年(‘十六间’)就要像隔壁的老房子一样倒塌了。”说到这个房子,旁边的几位村民快人快语,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一位王姓大伯表示,自己几乎每年都要花钱请人翻修瓦片,有时因为泥水匠太忙连请都请不到。台风一来,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其实,不只“十六间”,全国各地有很多百年老宅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有些房屋出现了墙体开裂、白蚁侵蚀、屋面变形等问题。

  听老人说老宅的事

  据市志办文史专家傅健介绍,江湾古镇包括井头山、新园、上田等古村落,主要为吴、王两姓聚居,而新园自然村以王氏聚居为主。显然,王姓是这里的大姓。如今,在江湾村党委书记王洪历的带领下,记者再一次来到新园十六间。

  “前些年还住了6户,现在只有一户老两口住在这里。”见屋内没人,王洪历电话联系了正在地里干农活的男主人。十几分钟后,年过七旬的王洪坚从地里赶回来。

  王洪坚老人说,自己从出生起就一直住在这个老房子里,几个女儿都很有出息,也孝顺,多次让自己跟老伴住过去,“我不喜欢住高楼,还是住这儿习惯,冬暖夏凉的。”

  关于这处老宅,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还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

  “听说最早的老太公想造这么一个房子,由于一些原因未能实现,离世前就再三交代自己的5个儿子,一定要完成这个遗愿。这5个太公很能干,有开酒坊的,有卖火腿的,三年后等大家都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就着手造这个房子了。”

  “当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很多,光木雕就请东阳的师傅过来雕了三年。特殊时期,为了使这些木雕免受损害,家里人用泥巴将其涂满,使得逃过一劫。七八年前,有人趁着屋内没人,将门厅内的一个牛腿偷走了。”

  “小时候这里住了十几户人家,都是5个太公的子孙后代,我们家是大太公这一脉的。谁家有红白喜事了,就放在中间这三间大厅内办,平时就空着。”

  从旁人的介绍中获悉,在市里有关部门和稠江街道的重视和支持下,这些年“十六间”也曾翻修过几次,现场专门设置了“义乌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涉及文物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流程等也一一上墙明确,村里也会专门组织人员开展定时巡逻。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直面那些物是人非的古建筑时,惆怅的何止是百年沧桑。

  老宅老街与老人

  “我们村光历史建筑大概就有28处……”从“十六间”出来,王洪历又领着记者去江湾老街、厅头里十八间、江湾村文化礼堂等地走走看看。

  据了解,这些古建筑以明清时期建造的居多,主要涉及祠堂、民居等,以民居居多。其建筑风格大多属婺州民居体系,与徽州系一脉相承。这些古建筑年代虽久,有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破,但旧貌犹存。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精雕细琢的图像,鸟兽动态逼真,花草情趣盎然,人物形神兼备。

  粮库七间头、厅头里十八间、永和堂记……从江湾老街这头走到那头,周边分布着不少古建筑。漫步在街头,不经意一抬头,好几次看到了木门上挂着的书有“历史建筑”字样的牌子。偶尔驻足歇会儿,通过眼前住户半开的大门往内一瞥,依稀看到了古色古香的精雕木梁和牛头,一旁的老人正悠闲地坐在八仙桌前看电视。

  这些老宅普遍陈旧,且低矮阴暗,有的因长期无人居住,墙体已经斑驳不堪,屋内也是一片凌乱。但对居住在其中的老人们而言,这些看似陈旧破残的老宅是先辈们建造的,又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到了暮年,更不忍离开。

  在厅头里十八间,我们见到了91岁的赵锡清老人和小他4岁的老伴,以及陪伴了他80年的缝纫机。提及江湾老街的缝纫师傅赵锡清,相信周边数代义乌人都有印象。这几年,老人基本上不做衣服了,主要帮着剪裤脚。

  获悉我们的来意后,老人领着大家去屋内转了一圈。厅头里十八间民居位于江湾下街自然村,为清代建筑,坐西北朝东南。房子的前进三开间为穿抬混合结构,牛腿、雀替、梁坊、门窗等部位雕刻精美,梁柱用材讲究;房子后进三开间为穿斗式建筑,左右厢房各六间。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些门窗、牛腿上的雕刻大多保存完好,难得一见的是厅内每一根木梁上都有雕刻。“这个绣球很神奇,一到下雨天就会变色,蜘蛛都要绕着爬。”王洪历指着头顶某处雕刻说道。

  告别老人后,我们又参观了江湾村文化礼堂,从边门出来后就看到了一口塘。“这个是照镜塘,听说早先时候有个家境富裕的太婆嫁到我们村,发现房子旁边没有水塘有碍风水,于是就拿出部分嫁妆请人挖了这口塘。”王洪历的讲解,立刻为这口普通的池塘增添了“光晕”。

  百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随着双江湖建设的不断推进,江湾的地理优势越发凸显。在不断前行的时代中,无论变与不变,这些跨越时间与空间、集文化与乡愁于一体的古建筑,拥有的是与义乌这座城市以及江湾这个古镇的记忆和情感。从未走远,今更胜昔。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