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3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晓)你有多久没有翻开一本纸质书了?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在电子屏幕上阅读各种文字信息,纸质书籍似乎在慢慢淡出我们视线。而书籍,一直是延续着中华文明文脉的重要载体。
自古以来,义乌人就重视文化和阅读,有着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和勤耕好学的精神特质。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义乌形成了“以孝立县、以文筑基、以勇扬名、以商驰誉”的文化主线,积淀了众多文史书籍。自古以来,义乌也始终有着著书、刻书、收书、藏书、读书的文化风气,也为我们保留下了众多文史古籍。
然而,古籍历经岁月流传至今,许多已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一个非常冷门且小众的职业就埋首于故纸堆中,让破败的古籍得以重现真容,在毫末之间延续着古籍的生命,他们就是古籍修复师。
在义乌市后宅街道广口村的一栋民居里,古籍修复师刘晓劲正在他的书房小心翼翼地用毛笔蘸着清水,轻点一张发黄又布满小洞的古籍书页。
“再用镊子根据这个洞口,用修补纸补好。我们不能随便那么一张一贴,而是要根据洞口的边缘,按照古籍修复的规定精心修复,接缝处不能多于两个毫米。补好后要先晾干,再敲平,用铁片把它压起来,过段时间再拿起来又敲又压,直到摸上去破损接缝处没有厚的感觉,再把多余的裁掉、对缝、装订。”刘晓劲一边修补一边说,“一次完整的古籍修复需要十几道工序。所以一本书下来没有一个月两个月是弄不起来的。”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着家里旧书柜里有一些书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后来搬家的时候,我又在老房子里找到了太公留下的一本像字典一样的袖珍书,叫《增广诗韵全璧》,书里面内容很多,各方面的知识都有,类似一个小百科全书,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刘晓劲对很多老物件都很喜欢,收藏了不少东西,但是最爱还是书。参加工作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就开始收集一些古籍,二十多年来,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千方百计要往古旧书店跑,寻找自己喜爱的古籍,乐此不疲。
对古籍的挚爱是让刘晓劲从事古籍修复的根本原因。随着收藏的古籍越来越多,他也常常有一个想法:这么多古籍很多都很破败了,我能不能把他们修补一下?
但是古籍对刘晓劲来说都很珍贵,他也不敢轻易下手去补。在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朋友们在喝茶交流的时候,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金华市级古籍修复非遗传承人朱志明。“我跟朱老师一见如故,就提出想向他学习古籍修复的技艺。没想到他欣然答应,并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古籍修复技艺。”
跟着朱志明学了一年多,刘晓劲才开始自己独立修补。10多年来,刘晓劲修复的古籍也不少。“《六祖法宝坛经》是我自己修补的第一本古籍。当时这本书被水泡过以后一塌糊涂,是我花300块钱买回来的。”说起自己修复古籍的故事,刘晓劲印象深刻,“这本书总共就四五十页,当时我每天补一两页,花了一个多月修复好了这本书。”
“这是我们义乌清代名士楼杏春收藏过的一套古书,上面还有他的藏书印。这是古时金华官方修编的书,叫《婺学治事文编》,我也把它修好了。”从书柜里拿出厚厚一踏修复过的古籍,刘晓劲感慨地说:“一本破旧的书看上去很难受,我把它修起来就觉得好像是拯救了一本书。有些书我们不修起来就火烧掉了,当垃圾扔掉了,很可惜。我们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都是以这个纸和文字为媒介一代代传承的,书籍是传承古代历史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现在这些古籍经过重新修复以后,它又可以再延续个几百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经常有人说你们义乌文化底蕴不深厚,我说我们义乌怎么可能文化底蕴不深厚,我们有禅宗傅大士、文宗骆宾王、武宗宗泽、医宗朱丹溪,近代有陈望道、冯雪峰、吴晗,只是义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济发展太过耀眼,才让人们注意不到历史文化。”刘晓劲认为,现在义乌都是做生意的第一代第二代,等到第三代第四代以后,文化底蕴会慢慢因财富的沉淀和文化的沉淀在后人身上体现出来。
不久前,刘晓劲在外出时寻得了一部义乌“三溪”之一的华溪虞抟于明嘉靖年间出版的医书。“今年我给自己定了两个‘小目标’:一是先把我们义乌先贤虞抟的医书先修补起来,二是还有一张明弘治年间的太婆像,是来自义乌西门、南宋状元永康陈亮第四个儿子陈涣的后人,嫁到了义乌赤岸南青口姓王的一个家族。这张太婆像上有她儿子以小楷写的像赞,文字字迹工整俊秀,很是漂亮,我也打算仔细修复一下。”
刘晓劲说,以前只觉得把自己家里的书修复好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他更希望把古籍修复的技艺传承下去,让大家都来保护重视古籍,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古籍之美、文化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