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德在义乌时间很长,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加上头脑灵活,性格沉稳,先后被推选为义乌毛里塔尼亚商会会长和义乌阿拉伯商会的副会长。对一个陌生的城市和国家,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需要多长时间?一个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为何走到哪里都会把一个中国城市挂在嘴边?毛里塔尼亚商人西德用他在中国二十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与义乌的特殊感情。和大多数在义乌的阿拉伯商人一样,西德租了一套写字间作为自己公司的办公室,里间是自己的办公室,外间是几个中国雇员的办公场所,布置很是简洁整齐,墙上的挂毯以及桌上的古兰经摆件给整个屋子增添了几分阿拉伯风情。
西德会用十分地道的中文说:“义乌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这里有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未来。我希望义乌能更好。”
西德强调他热爱中国,钟爱义乌的理由很简单,不仅因为长达20年在中国的生活已经让他感觉自己是中国的一员,还因为义乌对于一个阿拉伯人来说生活上极为便利,感觉和毛里塔尼亚国内没什么区别。他说,“义乌的阿拉伯社区很便利,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有阿拉伯风味的餐厅,有做礼拜的清真寺,有阿拉伯人开的理发店,阿拉伯人也很多,我们的生活习惯都差不多,平时交流啊活动啊都没有任何问题。以至于我们一离开义乌就感觉像在外地,就想回到义乌。”
西德到中国已有近20年了,其中15年呆在义乌,对义乌的感情尤其深厚。他解释了自己钟爱义乌的理由说:“我也去过中国其他地方,但义乌的市场对我们非洲市场来说比较合适。义乌的商品丰富多样,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品种和档次的选择很多,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商品在非洲很受欢迎,比如毛里塔尼亚的小商品百分之百都是中国生产的。”
西德满怀慨地回顾起20年来的经历。他说,1994年,当年他还是个18岁的小男孩,懵懂之间就被公派到中国来留学,在北京学了一年语言。之后,到大连海事大学学习船舶驾驶,后来又读了航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曾在海运公司上过班,那时结交了不少在义乌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就随他们“下海”经商了。他从帮着别人“盯柜台”干起,直到自己另立门户并把生意越做越大。
西德说,十年前他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从刚开始只能聘用临时雇员,到现在公司规模稳步扩大,自己事业的发展首先要感谢义乌的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困难。我刚来义乌的时候,这里还不是很发达,外国人还没这么多,生活设施也没有这么便利,尤其是外事手续很麻烦,比如办体检证明啊、居住证啊等手续还得到金华、杭州去做,但后来慢慢地都变好了。
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西德选择在义乌定居,并把妻子从毛塔接到义乌生活。他告诉记者,他们两口子已在义乌养育了四个儿女。西德说,在义乌经商,首先靠的是很多中国生意伙伴和朋友。中国人对于非洲人民的热情和接纳让他时时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他说,“我非常喜欢中国人,很热情好客,工作努力。我和他们的来往、合作都很愉快。”
由于西德在中国时间很长,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也因此更多地参与当地社会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义乌毛里塔尼亚商人在他的倡议下纷纷慷慨解囊,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了近20万元人民币善款。对于感谢和赞美,西德的回答很简单:“中国就是我的家”。谈到未来规划,西德说,因为义乌的国际学校不开设法语,因此除了为让孩子接受法语教育,可能需要把他们送回通行阿拉伯语和法语的毛塔学习外,中国的一切都很令人满意。他说:“对于我来说,中国就是我的国家,我在这儿呆了这么长时间,语言、文化、习俗方面都能适应和接受,我现在不会离开中国。只不过未来的几年内我会在中国和毛塔之间多一些往返,多照顾一下我的孩子。希望义乌能够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