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江东街道青口工作片计划生育办公室里,有人去办事。看到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留披肩发的工作人员,一边敷面膜,一边捧着手机摆弄。(10月15日《钱江晚报》)
街道办工作人员上班“敷面膜”,引来网友的围观和拍砖,对于这样的情景,在追求眼球和轰动效应的当下,产生这样的后果,不算意外。但当一时的道德批判跟上,并造成网络舆情后,我们是否该抛开惯性思维和先入为主的思维路径,冷静并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呢?
诚然,上班期间“敷面膜”,在“床上接访”“工作时间打游戏”等事件屡见报端的今天,没有理由不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公职人员不认真工作,这是因个体事件导致整个公职人员污名化带给公众的惯性思维。然而,笔者不竟要问的是,“敷面膜”真的就是贪玩不认真工作?
正如新闻中记者了解到的那样,所谓的面膜只是一种用药物浸泡后的一次性纸膜,为了治疗面部过敏与红疹,手机也只是在群发工作短信,从这一点来看,这位“敷面膜”的女工作人员并无不妥,如果外界仅凭一张未经证实的图片,就“先入为主”,贸然的下定其有不努力工作,愧对群众,就开始对当事人谴责辱骂,甚至以偏概全、偷换概念似的攻击整个公务员队伍,显然落入俗套,这只是“雾里看花”式的臆测罢了。
班期间“敷面膜”,在没有真相的情况下,舆论和谣言早已失去了起码的理性和考证,给事件的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甚至是心灵的创伤。诚然,现实中,对公职人员的舆论监督不可回避,但这种在相关部门还没有正式发布权威信息之时,部分网友就不加分辨,一哄而上的围观和拍砖,无异于成了那些企图利用网络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人的帮凶。因此,网友需要冷静。
这里不是为当事人辩护,实在是在只有一份记录和寥寥数句话的情况下,就去断定一个事件,这不免太随意和粗暴了。借网络造势、吸睛不算违法,但发布诋毁他人形象的言语来吸引外界的注意力,此种当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