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宅市场监管所负责人向义乌市应红豆腐加工厂发放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
11月6日,义乌市应红豆腐加工厂在义乌后宅市场监管所领到了小作坊“准生证”。据介绍,这是义乌发放的第一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今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难”的局面将有望被打破。
义乌诞生首张
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在《浙江省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中,“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加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的个体生产者。
一提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脏”、“乱”、“差”的印象。的确,不少小作坊因条件限制,缺乏监管又难以保证质量,是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危区域和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地带。
事实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一直都是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管领域,但由于此前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许可的各项规定和操作程序,标准高、要求严、内容复杂,部分要求甚至严于食品生产企业,导致小作坊申请许可和日常监管困难重重。
今年52岁的毛应红是后宅街道后毛店村村民,从事豆腐加工已有18年。34岁的时候,他向一名杭州师傅学了加工豆腐的手艺,之后在义乌城区开了个作坊生产加工豆腐,并在工人路菜市场内销售。
毛应红说,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他一直认为食品的卫生安全很重要。后来,他把作坊迁回后毛店村的家中,销售点也改成了后宅菜市场,不过严格按照安全标准生产豆腐的理念一直没有松懈。毛应红认为,只有生产出安全健康的食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现在,毛应红的豆腐在后宅街道甚至义乌小范围内都做出了口碑,不少消费者慕名而来。
作为义乌首名领到小作坊生产许可证的个体生产者,毛应红表示,此次办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一方面说明自己加工厂的生产条件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也对自己今后的生产树立了更严格的标准。他相信,这将有助于他生产出更美味、安全的豆腐。
小作坊的监管要求
将更为严格
后宅市场监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合法、适用、有效的小作坊监管制度,探索创新监管手段,打扶结合,多管齐下,引导小作坊建立和完善与其生产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条件,促进小作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形势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实现全程全域监管的重要举措。
据悉,此次在后宅开展的试点,主要着眼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申报材料和审批程序的精简和优化,对有关表格进行了整合、简化或删除,去除了发证检验环节,精简了台账、制度,并统一制作、统一悬挂《食品加工小作坊管理制度》公示牌。
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还合理调整并细化审批要求,依据相关标准,统一内控标准,对生产和加工场所、生产设施和设备、食品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控制、质量安全监管、包装和标签等要求作出了进一步规定,制作义乌市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将小作坊加工许可证、营业执照、添加剂自评表、健康证、安全管理员培训证书、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承诺书、小作坊分类等级等内容集中公示,以方便管理。
在简化审批的同时,监管却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根据新《食品安全法》对小作坊加强服务、统一规划,鼓励和支持其改进生产条件的总体要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实施“提升一批、规范一批,申报一批,取缔一批”的分类监管模式,全面提升监管部门对小作坊的监管水平。
义乌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科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还将根据地域特色产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小作坊的生产经营条件,引导其转变为食品生产企业,同时从流通、餐饮环节倒逼规范,合力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整规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企业诚信、舆论监督的作用,适时召开座谈、调研,探讨食品监管工作的经验、思路;宣传食品行业法律法规、食品标准,提高企业和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认识,提升行业形象;广泛发动食品安全协管员、广大群众、社会媒体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