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失群大雁终归巢——辽宁绥中县叶氏后裔回乡记

发布时间: 2016-01-07 09:34:56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吴潮海/文 金福根/摄

欢迎回家。

  中国义乌网1月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吴潮海/文 金福根/摄)“义亭镇叶前村的父老乡亲,在明一代,由于战乱把我们上祖遗弃在长城脚下,4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我们就像失群的大雁,朝思暮想,总想回归故里,即使回不来,也想回家看看。”

  “乡情是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于是乎,在乡情的呼唤里,在乡思的发酵中,10天前,我们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在这里,受到了你们热情的接待,让我们感受到: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回到绥中县虽有些时日,但回乡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同行者相聚,共同心声是:故乡的恩德是难以忘怀的,故乡的热土是让人眷恋的。在此,请再次接受我们的谢意,并希望乡亲常来北方走走……”

  北方的来信,让我们回想起半个月前叶氏前来义乌寻根问祖的一幕———

  长城义乌南北互动

  上月16日,K367次列车缓缓停靠在义乌火车站,火车刚停稳,只见一支特殊队伍争先恐后地、怀着急迫心情下了车,来到站台,以深情的眼光望了一眼义乌大地后,随即展开随身带来的横幅:“我们回家了”!

  这支特殊的队伍,来自数千里之外的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立根台村,共26人,年龄最大的已68岁,最小的才6岁,他们的祖先,早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为戍守边关,随戚继光征调至北方。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这些南兵,其中义乌兵占相当大份量,这些义乌兵,有的在有生之年已还乡,有的则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其后代对老祖宗的祖居地“山长水远知何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只能“依依梦里无寻处”。400多年来,他们置身异乡的感觉,就像当年祖上离开亲人,一去不回的那种切肤之痛,多少晨昏,声声呼唤,“我们想回家”,“我们要回家”,一代又一代,直到今天才梦想成真:“我们回家了!”

  失群的大雁终归巢。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嘉靖年间,以义乌兵为主力的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浙、闽、粤地区抗倭取得全面胜利后,明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奉调北上,任蓟镇总兵,为控扼燕蓟、护卫京畿,经上奏允准,调上万义乌兵北上,训练边军,修守长城,为气数将尽的大明王朝抵御北方鞑靼的进犯,从而在我国军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璀璨一页。

  烽烟不举,狼烟消散,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长城内外同为一体,民族之间,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战乱结束后,义乌兵变楼台(敌台)为民居,待生活稍微有所改善后,又从楼台搬迁下来,在长城脚下营造了简陋的民居,并一代代繁衍后逐渐形成一个个村屯。

  故土如同胎记,义乌兵对乡愁深嵌在脑海里,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移民历史记忆的鳞光,依然穿越悠邈的时光,在辽阔的空间里忽明忽灭地闪烁,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在这一群体中,家乡故园成了他们情感的寄托和归宿,那道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愁,始终横亘在他们心间,于是一代又一代,梦寐以求,总想返回老家,即使回不去,回到那里瞅一眼,死也瞑目了。

  是雁,总会眷恋江南———因为那里有故土的温暖,亲人的呼唤。

  然而,400多年过去了,念想成了一种奢望,乡恋成了一帘幽梦,直到新千年后,义乌市志编辑部因修编志书所需,数番赶到北方寻访,继之又组织了“义乌·长城双向行”活动。2010年4月17—29日,会同中国社科院、新闻媒体及义乌市总工会、档案局、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部门、团体20人,沿着河北、辽宁、天津、北京沿线古老的长城,一步步去丈量义乌兵的勇敢、智慧和勤劳,一点点地去思惴比长城更悠长、比长城更曲折的历史沉浮。在整个寻访过程中,除踏勘了大量长城沿线古村落,走访了为数不少的义乌兵后裔,同时还专程赶往绥中县永安堡乡曹家房子村,拜会了95岁高龄的曹成惠。曹成惠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想要回义乌寻根问祖的渴望。与此同时,还发现了长城沿线所立的有关明代义乌兵的功德碑10多通。继“重走义乌兵戍边路”活动后,同年8月又举办了“义乌兵后裔桑梓行”活动,市志编辑部特意邀请了京、津、冀、辽等省市的10多位义乌兵后裔“回故里寻根访祖,探先人勇武雄风”。这些义乌兵后裔代表先后探访了倍磊、曹村、吴坎头、龚大塘、叶前、下骆宅等明代义乌兵祖籍聚居地。来自河北抚宁县董家口的吴玉久,在吴坎头找到赫赫有名的吴惟忠就是自己的上祖;来自天津蓟县的王欢生则在佛堂镇石北村发现“王祎就是我们蓟县北王的祖先,我们宗谱上就是这样记载的”;来自大毛山自然村的陈庆魁,当在倍磊翻开《倍磊陈氏宗谱》,一下子就将南北陈氏予以对接;此外,曹成惠孙子曹长鹤在后宅街道办事处曹村、抚宁县板厂峪村的许国华在江东街道办事处许宅、抚宁县龚家楼的龚玉泉在稠江街道办事处的松门山……都一一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地。

  南北叶氏同根同源

  在这支寻根队伍中,还有一位来自秦皇岛市的机关干部,他叫叶庆海,为辽宁省绥中县永安乡立根台人氏,也是这次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叶庆海是村子里走出大山的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在秦皇岛工作。据叶庆海说,自他刚懂事起,爷爷就反复与他念叨:“我们祖上是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人,是位姓叶的把总。”正因如此,思归之痛与家园眷恋成了他与生俱来的情结。前些年,为配合我们所组织的“长城·义乌双向行”活动,《秦皇岛晚报》与《义乌商报》曾进行联合采访活动,并在“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系列报道中发表了10多篇文章,秦皇岛市政府还特意《血脉相通,携手共进———秦皇岛与义乌联合推出“寻访长城义乌兵后裔”系列报道》辑印成书,特别敏感的叶庆海一看到报道,旋即给记者挂电话:“我也是义乌兵后裔,我的先祖好像叫叶守义(音)。”

  简短的一个电话,将叶庆海与义乌的距离拉近了,2010年8月,作为特邀代表,他也被列入了“义乌兵后裔桑梓行”行列。8月21日,当他迈入义亭镇叶前村“叶大宗祠”,乡亲们给他打开《锦川叶氏宗谱》,里面果然有叶守义其人。失却了400多年的亲情在这一刹那予以续接,此时此刻,难怪激动得叶庆海热泪盈眶。

  据宗谱记载,叶庆海的祖上是叶前大房华分派叶珊,叶珊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叶守忠、叶守义、叶守信。叶守义生于嘉靖乙丑年(1505),卒于北京,哥哥叶守忠的儿子叶期曾任山海关一片石把总。家谱明确记载,叶氏兄弟三人都到了北方,同时还带了家眷生活在长城上,丈夫戍边,妻子操持着一家的生计。当然,今后值得提醒的是,叶庆海祖上究竟是叶守义还是叶期,还需细查,如担任过把总,那就不是叶守义而是叶期。

  风卷浮尘,遮掩了多少前行者的身影,翻开家谱,后来者似乎还能听到历史深处的一唱三叹。

  2010年5月组织的“重走义乌兵戍边路”活动,还没有发现立根台这个点,为了弥补这一缺憾,趁前年前往山海关举行义乌兵系列丛书首发式之机,我们专程去立根台拜访。

  立根台村位于辽宁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处,与河北抚宁县董家口村隔着长城两相望。当我们走进村子,只见陪同走访的叶家人喜形于色,边走边自豪地说:“据祖上流传,在明代,小河口关驻扎官兵有106人,各种兵器达248件,是大毛山提调管辖的关、堡中人员、武器配备最多的一个隘口。”可见小河口关及叶家楼敌台军事地位之重要。难怪无论是立根台,还是叶家楼,都与长城沿线不少名称一样,诸如驻操营、董家口、青山关、城子峪堡,均蕴涵着古代防御、联络与屯垦的文化遗存,“立根台”、“叶家楼”均取自于一座座有着历史沧桑感的敌台(敌楼)。

  史载,隆庆三年(1569),戚继光调配士卒,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昌平县西的镇边约一千公里的长城防线上,修筑了1017座雄伟的敌台。这有明史《戚继光传》为证:“至隆庆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相连,益募九千浙兵守之。”而叶家楼就是其中之一。敌台(楼)分上下两层,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和射洞,下层如同一间房子,除遮风避雨,也可住宿、储存兵器、粮食。陪同中有人说:“据口口相传,这敌楼最早就是我们祖上叶守义所把守,战时既凭借敌台抵御敌寇,又作为烽燧报警。战事平缓,则以此安家,早期,成了我们叶家赖以生存的场所。”当我与之面谈,方知他就是叶庆海的父亲叶成学。

  是的,一座敌楼没有声音,但它能为历史说话;一座敌楼没有双脚,却能记载历史的脚迹;一座敌台没有温度,却涌动着民族滚烫的记忆。

  两地乡情血浓于水

  鸿雁传书。当听说远方的亲人要回家,叶前村顿时沸腾起来。一个多月前,村老年协会会长率5位老同志来到我的办公室,一起商讨怎样做接待工作。他们说,村里决定要以最高规格迎接远方的亲人,临告别还再三嘱托:“请你做点工作,乡亲们过来,无论如何在义乌要多住几天。”一片真情,无需多言。未经动员,村民早早行动起来,一周前我们去落实筹备工作,村民已在冲洗宗祠,整治村容村貌。据筹备组同志说,半个月前就已将宾馆定好。不少企业主还主动提出,要给远方而来的亲人赠送礼品;按时刻表火车是凌晨5:15到站,为此,深更半夜就要起床,可那些小年轻个个自告奋勇,都坚持要到车站接,挡也挡不住,劝也劝不了,结果26位来客,居然去了16辆车。

  故乡正张开双臂相拥自己英雄之后的归来。

  桑梓情所系,梦游望晨星。历经了四百多年漫长的岁月,在那战乱频仍、交通闭塞的年代,要回故乡看看只是一种奢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暮乡关何处是,雾罩长城使人愁。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曾经失落的家园,是祖祖辈辈的愿望。下了火车,同坐一车的叶德军告诉我,他们全家兄弟六个,他是老大,为了实现祖辈的意愿,10年前,也就是2005年,家人曾推举最小的弟弟回南方寻根问祖,可当时根据父辈所说,就知道是金华府长岭子人,所以寻祖就找到了金华,由于信息不对称,遍寻不着,只得悻悻而归。如今,靠着市志编辑部牵线搭桥,终于寻祖有望,于是,肩负着前人的嘱托,情系着乡亲的厚望,他与其他25位乡亲一起,终于踏上了这魂牵梦萦的回乡之路,难怪感慨万千。

  8:30,车队终于驰近了家乡,人未下车,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腰鼓队随着欢快的鼓声在村口迎接远方久违的亲人。叶庆海刚下车,叶前村支书、村委主任马上一边一个拉住他的手,亲热得比兄弟还热乎。其他村民则伸出一双双热忱之手,拉住亲人不放,更有的相拥而泣,絮叨不已。仿佛每一位乡亲都有着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的牵肠挂肚的情结,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当大家来到叶大宗祠,只见平时不开的中门也大开,以最高规格欢迎来自远方的亲人。祠堂正上方的横幅是“南北叶氏同相聚,血脉相连一家亲”。两侧对联则是“根系祖宅久久恋,愿作春燕年年归”。可以深信,这也表达了南北亲人共同的心声。

  在欢迎仪式上,叶庆海代表寻访团吐出了肺腑之言:“……为了踏上回乡之路,我们同行者不少人已几天几宿没有合眼,能不激动?多少代的期盼,终于在我们这一代得以实现。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归道,狐死必首丘……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怀恋是人类通有的情愫,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虽然人处异乡,但那道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乡恋,始终横亘在他们的心间,更何况‘有事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因而即使有生之年回不了祖籍地,还是千百回地嘱托,死后要把坟墓面朝南方。”

  “我们的祖辈是修守长城的,因而这种长城情结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次同时前来寻根问祖的有一对夫妇,这位叔叔叫叶德超。他在火车上含着眼泪和我们讲了这样一件往事:父亲病危,临终前一定要到长城叶家楼再看看,为遂他的心愿,我们去借了一辆车,待到长城脚下,几个下辈搀扶着他,一步一颤地走到叶家楼,他颤巍巍地抚摸着城墙砖,涕泪横流地一字一句嘱托‘我们祖上是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人,你们一定要回去看看!’没几天,他就离开了人世。为了实现老人的遗愿,他们一家子都来了,女儿还是从天津上的车。”

  叶庆海清晰地传达了一种深邃博大、挥之不去的血脉深情,可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长城奏鸣曲,也是一段沧桑的历史。

  “正因如此,我要践诺,努力将绥中境内长城沿线的叶氏宗谱修编好,也希望义乌史志部门给我们作好技术指导。”叶庆海接着说。

  “找到了根,就找到了生命的依托,也就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因为这份情怀,我们自会担起责任。”这是寻访团一位90后说的。

  我想,这也正是辽宁绥中县立根台回乡寻根的宗旨所在。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