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现代化种植模式打造浙江最大“海鲜菇”基地

丁奇文:“一条腿”的奔行之路

发布时间: 2016-01-14 09:40:1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龚艳

  中国义乌网1月14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龚艳)看上去像“放大版”的金针菇,吃起来格外脆爽,还有一股清甜鲜美的海鲜味。近些年,在品种繁多的菌类市场,海鲜菇以其细腻的口感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义乌龙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从事海鲜菇种植的农业企业,在佛堂镇、赤岸镇都建立了生产基地,目前日产菌1.6万余个,日产鲜菇5吨,日产值达8万余元,成为浙江规模最大的海鲜菇基地之一。

  入闽拜师学艺

  “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所谓的“一条腿”就是指各种菌类。曾几何时,人们茶余饭后的“口头禅”逐渐变成健康饮食的“风向标”。而正是这句话,让对农业种植一无所知的丁奇文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海鲜菇栽培。

  今年43岁的丁奇文是佛堂镇寺前街村人。2010年,一直在福建经商的丁奇文想回家乡发展,开始考虑转行做其他生意。思前想后,最终他把目光瞄向现代农业,盯准菌类种植。“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了,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都希望能够吃到绿色、健康、放心的农产品。特别是菌类,很受市场欢迎。”

  由于福建朋友中有菌类种植的行家里手,丁奇文起步并不困难。赴福建几次拜师学艺后,他在赤岸租用70亩土地,投资600多万元,建起标准化大棚。刚开始他以种植秀珍菇为主,直接购买菌棒出菇,虽然操作便捷,但成本大大增加了。丁奇文觉得,要想在这一行长久生存下去,必须掌握制作菌棒的核心技术。

  菌棒的材料由木屑、麦麸、玉米等组成,需充分发酵、高温消毒、接菌养菌后方能出菇,最关键的是菌种种入环节。菌丝如婴童般脆弱,一不小心被污染了就容易“生病”,从而影响菌类生长。因“没有无菌观念、不按无菌操作进行”,丁奇文栽过不少跟头,前后损失了几十万元。后来,他借鉴其他地方成熟经验,建起无菌接种室,工作人员要彻底消毒更衣后才可进入。

  “牵手”科研院校

  2011年,丁奇文发现,受其他菌类冲击,秀珍菇的优势已逐渐衰退,菌类中的“白富美”海鲜菇却异军突起,尽管价格不菲,每斤售价在10元上下,但市场购买力仍呈上升趋势。

  那时候,浙江本土并没有海鲜菇生产基地,市面上所有海鲜菇都从福建而来。菇农不愿意种植海鲜菇,一方面是其生长过程漫长,前后需要150天左右;另一方面,它不能“靠天吃饭”,对厂房和技术要求很高,必须走“专业化、工厂化、现代化”发展模式。

  丁奇文的基地有着普通菇农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市农业局、农合联牵线搭桥下,2011年3月公司与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合作,建立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海鲜菇菌种。果然,打着“无公害”牌子的基地海鲜菇根本不愁销路,一举在浙江市场上占得先机。

  2015年7月,“龙川公司”又与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牵手”,打造食用菌液化菌种新工艺示范基地。据丁奇文介绍,新型工艺是把菌丝体打碎,直接掺入无菌水中,这样产生的菌种生命力更强,发菌期更快,产量也将更多。经过摸索实践,1个菌棒产量已从五六两提升到能产出七八两乃至1斤海鲜菇。

  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2014年,丁奇文投资1200多万元,流转了120亩土地,在佛堂镇六石村建立新的海鲜菇生产基地。他还组建自己的配送公司,早上摘得的新鲜海鲜菇,下午就能出现在义乌市区及杭州、金华等地的菜场上。

  智能化高回报

  在海鲜菇基地,记者看到,一座座钢架大棚拔地而起,拌料车间、生产车间、接菌室、培养室、出菇房等错落有致。

  看着一朵朵白胖可爱的海鲜菇,丁奇文感叹:“不光海鲜菇自身是个‘宝’,培养它们所剩的菌包由专门设备打散后形成的拌料,也是种植农作物、花卉等上好的有机肥。”如今,他又在怎样变废为宝、真正实现生态循环种植上动起脑筋。

  在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上,丁奇文踏实坚定地前行着。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