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手执画笔在风筝上展现各种各样的灵感和创意。
中国义乌网3月30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龚盈盈 特约记者 龚琴娟)近日,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相约清明·放飞春的梦想”微课程在春光里开展。师生、家长以亲子踏青、做清明粿、缅怀先烈、文明郊游、制作风筝、诵读经典等活动共享清明。今年是该校传统节日微课程的深化推进年。
“深挖、提炼、融合、拓展,从2015年春节起,我校尝试了打造传统节日微课程的‘四招式’,发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相当浓厚,老师、家长的节日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节日微课程让学校更有文化味、人情味。”集团总校长方敏的笑容里,充满了对传统文化被认可的幸福感。
深挖、提炼,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过传统节日就是吃,从春节开吃,吃拜年大餐、吃汤圆、吃清明粿、吃粽子、吃月饼,直到除夕夜吃团圆饭。“其实,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在我们这里断流。”课程负责人章锡军老师和同事们开始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之旅。
发动学生查询书籍、网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动手营造校园节日氛围,邀请家长到学校共度节日……一年多来,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重大节日为时间点,串起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前世今生。
学校做的第一个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了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交给学生去探索。学生蔡佳逸的爸爸得知女儿有这么个实践活动,主动当顾问,介绍起老家磐安的“迎大旗”。从“迎大旗”的意蕴、历史,讲到各种不同迎法,还陪着女儿去做现场采访,又鼓励她去和同伴分享。因为这个寒假作业,父女俩有了很多共同语言。金玮爱看《舌尖上的中国》,毫不犹豫定下了《舌尖上的馒头》这个选题。爸爸带着他到馒头店,向店主了解义乌馒头的制作工艺,回来后父子俩专门查阅了资料,还动手做起来。虽然馒头做得很一般,但金玮的兴趣更浓了。两人再度拜访馒头师傅,在馒头店又“偷师”了大半天。这下,肚子里、脑子里全是馒头。金玮的收获很大,顺利地完成了一份图文并茂的《舌尖上的馒头》作业。
节日微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新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前行。过去的一年,该校动用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全部力量,打了一场传统节日“复活战”。2016年,微课程开发小组将对节日文化进行再提炼,取其精华、增其颜值、添其趣味,让师生爱上过传统节日。
融合、拓展,让传统节日“热”起来
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良好的节日氛围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但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学校师生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和感情交互站。
过去的清明粿一直是绿色的,学校就鼓励孩子们做出橙色的、粉色的;常见造型是圆的、方的、三角的,孩子们就做出星星、月亮、乌龟、兔子的形状,萌到让人舍不得吃。“有时候做的食物味道不怎么样,但是自己做的东西就是好吃,跟同学抢着吃就更好吃了。”几个男生笑着说。
虽然过的是传统节日,活动的全程却是非常时尚。书画社团负责氛围营造、摄影社团担纲影像记录、电脑社团“美篇”助力推广、红领巾广播站播报活动报道、“我爱厨房”社团创新美食设计、家长微信朋友圈实时播报……每个节日微课程,都会成为该校师生、家长热议的话题。
学生何雨卉说,爸妈常常因忙于工作不能陪在她身边,每到节日她反而更孤单了。现在有了节日微课程,可以在家长的祝福和老师同学的陪伴中过个热热闹闹的节,她心里暖暖的。
“我现在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找到了存在感。”胡妤婕轻声细语地说,以前过节,吃的就那几样,说的就那几句话,家长不在乎,自己也觉得很没劲。参加了学校节日微课程后,家里的节日氛围忽然就变浓了。“现在我写的春联不但贴在了家门口,还贴到了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外婆都要夸我的字写得漂亮,还跟我预定了明年的春联,说要让他们也沾沾喜气。”
毛润佳爸爸说,平时工作忙,正好可以趁着节日微课程这个机会带着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吴佳薇的爸爸才参加完活动回去就问女儿下一个节日微课程什么时候举行,他还要来。吴宗谕爸爸在朋友圈分享学校节日微课程,引得无数点赞。
去年,学校以长短课程相结合、校内外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微课程。学生、家长的喜欢是该课程不断深化、优化的最大动力。“学校将以传统节日为时间轴,连带二十四节气知识普及,结合坚持多年的国学经典诵读,实现把优秀民族文化基因注入孩子生命的长远目标。”方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