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女排决赛,全中国球迷都停住手头的事,屏住一口气,提心吊胆地看着地球那一边的搏杀。
最终,塞尔维亚被中国女排掀翻,金牌在胸,国旗在怀,国歌奏响。国人的欢呼中,伴随着“不容易,太不容易”,“郎导伟大”,“女排了不起”的感叹。
年轻的女排姑娘们,为“不可思议”这个词加了一个同样具有洪荒之力的注脚:永不言败——哪怕全世界都不看好,也不认输!
放在一周前,谁要是和中国球迷说,咱女排会夺得金牌,恐怕会被当成痴人说梦。小组赛中,上场队员几乎全是首次参加奥运的稚嫩队员,打得磕磕绊绊,输荷兰,输塞尔维亚,再输美国,最终只以小组第四勉强进入八强淘汰赛。球迷忍不住叹息:这届女排又没戏了。
毕竟,中国女排在洛杉矶首获奥运金牌,已是32年前的事;距最近的一次奥运冠军,也有了12年的漫长距离。
据报道,就连伟大的郎指导,也在打巴西之前,默默地想,这也许是最后的告别;打决赛前,则玩笑说,不能让比分太难看。
确实,这一届女排姑娘从整体上说,还不成熟,并没有必胜实力。坐在场边的郎平,像一只技战术经验丰富的老鹰,从容调教,终于把一群斗志昂扬的雏鹰带飞到了最高峰,决眦蹈厉,一览众山小。
老球迷们纷纷泪奔:80年代老女排的香火,又有人接续了!有网友甚至说,30多年,要说拼搏精神,我只服中国女排!
薪火相传,30多年一直让灵魂处于燃烧状态的,是传奇般的、神一样的存在——郎平。
从最耀眼的明星运动员,到在跌宕起伏中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教练员,一身伤病、身心俱疲的郎平,曾被国民奉为女神,也曾不想做官而想重头再来而成为彼岸一文不名的穷学生,更因执教海外被不少同胞所不理解。她本可以松手的,两度执掌中国女排帅印,她比谁都知道女排崛起之难,弄得不好就搭进了此前、此生所有的积累所有的功誉。但是她没有松手,曾经一无所有的她,并不在乎从头再来,她带的弟子们也没有松手。一分咬着一分地拼,一场难似一场地搏,最终,一次又一次的重头再来,她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份不可思议的洪荒之力源自何处?
答案或许在郎平20年前在自传中的夫子自道: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我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
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面临百废待兴,步步惊心,国人太需要中国呈现强者的姿态,太需要拼搏的勇气,太需要世界的掌声了。中国女排的夺冠,让国人激动了,只要拼搏,中国人就有能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女排能成功,中国也必定能成功。女排的大胜,让中国大学生们走上街头,喊出“振兴中华”,鼓舞了一个时代的士气。
那个年代,人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物质奖励,也没有那么多眼花缭乱的诱惑。如今,国人随着时代脱胎换骨。就在里约,就在直播的镜头前,中国队既有争金夺银的澎湃激情,也有一些曾经的优势项目变得绵软无力一蹶不振,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各种不睦,各种纠葛也昭然若揭,都为勘不破一个字:利。30多年过去了,时代的剧变,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价值多元的较劲,郎平这个铁教头,还能在下一代姑娘身上复制铁鎯头的成功吗?
郎平不做对80后、90后摇头叹息的“九斤老太”,她靠着“忘我”,靠着脱胎自80年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带出一支锤不扁、砸不烂的响当当的冠军队伍。
是的,拼搏的力量仍然来自“忘我”。
看上去很神奇,一个国家女排的光荣与梦想,一直和这位叫郎平的女性息息相关,然而,郎平的梦想,正是与时代的梦想平行共振,才有了这份不朽传奇。中国女排的三块奥运金牌,代表了三个时代:1984,中国改革艰难幕启;2004,改革奇迹举世瞩目;2016,中国进入关键转型期。而郎平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郎平,和中国前行的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从运动员而留学西方,而在海外辗转任教,而率美国队击败中国队甚至背负骂名,而两任中国队主教练……如此经历,如此荣辱,倘在一个封闭的国度,没有可能有机会完成今日辉煌。
有了时代的高度,国际化的眼界,经验堆积出的自信,郎平才有“忘我”的底气,才会不计得失,抱一身伤病再行“穆桂英挂帅”之举;80年代至今的女排姑娘们学会了“忘我”,才会“打好每个球,不要想太多,把技术水平、精神面貌打出来,什么结果都能接受”;唯有“忘我”,才有持续30年永不言败的底气。
中国女排的胜利,是中国的光荣,也是奥林匹克的光荣,不但一再突破人类体能极限,更激活了运动员最大的潜能,甚至成为振兴祖国的发展动能——这或是奥林匹克真正动人处之一。感谢郎平,感谢中国女排,呈现如此动人的精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