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绣湖杂谈 正文

廿三里老街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 2016-10-09 09:03:14 来源: 绣湖论坛 作者: 黄氏宗亲

  建设国际商贸名城,是义乌城市发展的目标。义乌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商贸业,是义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义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然而,经济发展到一定层面,必须寻求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经济发展的依托,否则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持久繁荣。

   一、廿三里商业的历史渊源

  早在北宋时,廿三里就已发展成为市镇商贸交易的集散中心,因此保护老街具有深远的意义。

  义乌商贸文化的源头在廿三里,它不仅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祥地,也是义乌市镇商贸文化的源头。时代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这就是义乌商贸文化这棵大树可以追溯的根,这是有据可考的。

  首先,廿三里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水运交通便利。明崇祯《义乌县志》记载,廿三里在四都,属缙云乡,距东面的东阳吴宁镇、西面稠城镇和北面的苏溪镇均为23华里而得名。因其交通邻邑,加之在义乌江畔,水运业发达,货物集散便利,遂成为客商云集之地。据《爱溪何氏宗谱》记载,何宅为东阳江流入义乌之入水口,是古水运之要冲,是杭嘉湖通温台处的交通要津,直到民国,何宅埠头的水运业仍发达,来往船只竹筏如织。在廿三里范围内,大湖头、船埠头,这些地名,也能证明古代廿三里水运业发达的状况,为商贸业集散提供了低成本水运交通之便利条件。

  其次,宋代以降,中国市镇经济的发展,是廿三里商业聚落市镇形成的大背景。据研究,我国自10世纪的宋代开始,商品经济较以前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出现了商业聚集的市镇,这是中国市镇经济的发端。明万历《义乌县志》记载,明嘉靖进士、刑部员外郎朱湘,曾谈及宋代抗金名将宗泽(1060~1128)年幼时曾随父亲宗舜卿从石板塘迁居廿三里经商。关于这一点,南宋宁宗嘉定12年(1219),宗泽五世孙宗如圭,为家谱作序中说:“吾祖讳溥府君,因五季之乱,避地江南,爰居婺之义乌石版塘而家焉。此我忠简公八世祖也。及舜卿生公,迁居廿三里。”廿三里商贸集镇文化发源较早,这从廿三里早在宋代时就有多姓杂居的历史事实得到佐证,当时最主要的几个姓氏是朱、谢、施。

  第三,以拨浪鼓商贸文化为特征的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在廿三里。明清时期,中国市镇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廿三里已成为商业重镇之一,《万历县志》中有“廿三里街”、“廿三里市”的记载。这一时期,民间小商贩组织大量涌现,出现了与市镇经济中的“坐商”形式有别的“行商”,即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的“敲糖班”组织,乾隆年间已有糖担约万副。

  综上所述,既然廿三里是义乌商贸文化的根,那么不言而喻,保护、传承、展示、利用这一“根文化”,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做大做强义乌商贸业,建设国际商贸城市的重要文化载体。溯本追源,义乌国际商贸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丢弃历史,忘却其曾经走过的路。没有了这一根本的文化载体,拿什么向世人展示我们商贸文化的古老历史?世人又如何去解读义乌商贸文化的渊源?

  保护整治、开发利用廿三里老街,弘扬和传承廿三里古镇商业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后人记住廿三里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祥地这一概念,更重要的是要为后人追寻义乌商业文化渊源的根,留下宝贵的信息和依据。

   二、廿三里老街保存之现状

  廿三里盘溪而建,镇区水系丰富,有前后两溪自东向西蜿蜒流过。老街临溪而建,溪塍边多栽种灌木和乔木。据明万历《义乌县志》载,最早定居廿三里的居民为谢、朱、施三姓,明清时因商业聚落迁居了多个姓氏,如洞门黄氏、湖清门金氏等,现住有几十个姓氏。老镇区范围并不大,约0.2平方公里。

  老街长378米,宽约3.5米,分上、中、下三段,由南向北,逆水而行,谓之“锁住风水,肥水不外流”。上街在洋桥头市基南面一段,居民多为朱姓,主要卖红糖和五谷产品;中街多半还保存着清代街巷风格,原来主要经营南货、食品、医药、丝线、印染、文具等,是集市的中心;下街头主要是猪市,街两旁店铺中有加工馒头、红馃的,也有弹棉花的,相对不如中街热闹。

  老市基在洋桥西头,又称货市,原是“六陈”市场。说起洋桥,因它是古镇内第一座采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拱桥,1940年由义乌乡贤“何利济”商号创始人何菁(1882~1975)出资建造。他还发起兴建了廿三里通苏溪的双轮车道,深受乡民称颂。

  老街两旁有一些窄窄的巷弄,与老街相通,有的为骑马弄,居民多分布在街巷内或盘溪而居。原来的街面铺地很雅致,街心两块六都青石纵铺,两侧铺鹅卵石,散水系统很科学,大雨天也不会积水。老街正中的街心石用青石板拼成一个方形图案,功能上可能类似一些城市大街的钟鼓楼的作用,起到敛财聚气、镇守风水的作用。遗憾的是,原来铺街青石已无存,改成了水泥地。

  廿三里最早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就是在中街集贸市场发端的。后因生意兴旺、人挤不下、影响交通,才转移至洋桥头市基,再移至前店村晒场。

  到过廿三里老街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廿三里洋房屋的,其实它的正式名称叫“盘溪小筑”。据说是由一位公开身份为国民党军官的地下党建造的,现楼板残损较严重,修缮后可把它作为“拨浪鼓文化陈列馆”加以利用。

  从保存情况看,老街基本上还保存完整。从老街的排门店屋建筑格局、中街的元帝庙、著名的火腿商号“金永和”、廿四间头等,都依然还在。老街71号,还保存着两间古色古香的青石门面店铺,里面还保留着老式的高高的柜台,这家从祖父辈起即经营号行灯、药店、丝线店等的老字号,至今还珍藏着他祖父光绪22年(1896)的账本以及经营的生意经等宝贵资料,而且店内墙上、柜台上还留有当年贴药膏留下的痕迹。据黄掌柜说,许多反映义乌小商品市场探源的电视片,如《山那边有个海》、《山外山》、《鸡毛换糖》等节目,都曾在此拍摄过镜头。

  在廿三里众多的经营商号中,曾经最令无数商家倾慕并引为楷模的头牌商号,无过于“金永和”。其创立者为当时名重一时的商界巨子金重辉(1877~1957),其成功发家史可以归纳为:“重农亲商以发家,勤俭节用以治事,乐善好施以济贫,诗书礼义以教子”。事实上,“金永和”所走过的经商之道,也是义乌工商业者创业发迹的路,是义乌人“勤耕好学、刚止勇为、诚信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滴水之光能折射太阳光辉的作用。据1939年《义乌县腌腿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记载,义乌全县较大腌腿坊有30家,其中资本在1000元(银元)以上的有16家,金重辉家则有4000多元,为全县最大的火腿坊。

  如今类似“金永和”这样的临街青石门面店铺兼大规模的保存完整的火腿加工场,已很少见了。这幢廿四间头,动工于1919年,1923年落成,为二层半四合院式砖木建筑,木雕精细,精美绝仑,足以想见当年火腿坊的盛况。

  翻看《崇儒金氏宗谱》,谱中多有关于金氏“樊重散财,福利桑梓。少游居乡,世称善士”的记载,称赞他对“地方善举不肯后人”。据载,他曾出资上千银元,为廿三里填补粮食赋税之亏欠,又曾与蔡氏等发起主持募集救济寡妇的基金会“恤嫠院”,1911年改组为义乌救济院,由他担任董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斥资建造了一艘渡船,在廿三里大湖头渡口设立义渡。四十年代,出巨资创办了(宁波)重辉商业专科学校,成为宁波商校的前身。

  无数史料说明,这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商业奇才,堪称“义乌的胡雪岩”。因此,我建议为他建立纪念馆或“廿三里商业博物馆”,以励后世。

   三、整治保护和开发利用廿三里老街的五点具体建议

  l.建议对廿三里老街(包括临街两旁的建筑)进行重点抢修与保护。该修缮的修缮,该拆除的拆除,该迁建的迁建。通过整治保护,还原老街的古朴风貌。把古镇区0.2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古镇历史风貌保护区,加以拆迁和改造,使之成为与老街的原始风貌相谐调、相配套的休闲旅游和文化游览娱乐区。

  2.建议把廿三里老街(包括古镇区)规划建设成拨浪鼓文化一条街(区)。并以主街串横街形式,带动整个古镇区域的“三产”发展,吸引游客到廿三里“市场文化寻根”,成为集“商贸文化、名人文化、火腿文化”为一体的度假中心。

  3.建议提升廿三里老街保护开发规划的档次。将“廿三里老街市场文化寻根游”与“华溪森林公园生态游”、“王店骆宾王墓名人文化游”结合,与宗泽故里考古游、金永和火腿作坊美食游,串成线路,把廿三里规划建设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休闲、购物、寻古基地。

  4.建议修缮利用“洋房屋”,改作“拨浪鼓文化陈列展览馆”。

  5.建议新设“金永和火腿博物馆”,加大对宗泽和金重辉的宣传。火腿行业,自古及今在义乌,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涵义。且不说义乌诸多古建筑,多是靠经营火腿发迹而建造的,而且历史上火腿行都尊宗泽为开山鼻祖。宗泽幼年,即随父迁居廿三里经商,故在廿三里老街充分展示“火腿文化”及其宗泽名人文化,是很好的创意和生财之道,不仅可以把宗泽名人文化、火腿文化和商贸文化,结合起来做深做透,还可以培育廿三里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建议利用“金永和”商号旧址,作为“义乌火腿文化博物馆”,向观众陈列展示。可以预见,这一定是充分挖掘历史资源为现实经济服务的善举,大有搞头,大有前景,时不我待,亟待施行。

  如此,廿三里名镇的光辉,一定能在东海之滨的浙江省显现,并且发扬光大。

  原帖地址:http://bbs.zgyw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711&extra=page%3D1%26filter%3Dlastpost%26orderby%3Dlastpost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