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兰娟(右)正在走访社区商户。
10月13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义乌市稠城街道孝子祠社区,看到社区党委书记俞兰娟穿着粘有些许黄泥的布鞋,在小区文化礼堂前和居民聊家常。
这双布鞋款式普通,鞋底有些磨损,黄泥是早上查看小区雨污分流集污纳管改造工程现场时留下的。她一边用纸抹掉了鞋上的黄泥,一边笑着说:“一二十块钱一双,穿着舒服,只是鞋底容易磨损。”
穿布鞋去居民家串门,是俞兰娟来社区工作后养成的习惯。故事,就从她的布鞋说起。
一双布鞋,走遍社区
2007年8月,俞兰娟由街道办事处下派到孝子祠社区担任党委书记后,居民们就开始习惯这位爱穿布鞋、每天在社区转悠的“邻居”。
事实上,俞兰娟挺注意自身形象,只是穿皮鞋转社区折磨脚,于是,她就在办公室放一双布鞋,走访前都会换上。
“平底布鞋轻,脚感好,走久点也不觉得累。”10年来,俞兰娟已经记不清穿了多少双布鞋,有时候旧了还不舍得扔掉。
“每天都会见面,感觉就像家人一样。”一位同事说,或许是和居民太熟悉了,才不会特别在意穿什么鞋子见面,轻松就好。另一位同事说,应该是俞兰娟走得太勤,每天坚持进社区转,布鞋才容易破损,“进社区转一个上午,至少有10000步。”
果然,跟着俞兰娟转了不到1个小时,记者的手机运动软件显示走了5031步,其间在3个点停留,途经范围不足社区的三分之一。
“社区面积不大却狭长,南北走向有3里多路,一圈转下来怎么也得两三个小时。”俞兰娟说。孝子祠社区位于老城区,由原东苑、孝子祠、港城3个居委会撤并而成,居民以下岗职工和外来人口居多,结构相当复杂。
从到社区上班的第一天起,俞兰娟总是早早到办公室,几乎每天都会到街巷走访。正因如此,哪里有污水、垃圾,谁家房子是出租的、房客哪里人等,她都一清二楚。
一堆笔记,写满民情
在孝子祠社区,居民叫起俞兰娟来,个个特别亲切。年龄相仿的大婶,还会挽住她的手,拉上几句家常。社区老年协会门前,居民丁丰泉正在清扫积水。俞兰娟从隔壁装修店面要来水泥,帮着一起将路坑填上。
小区部分房子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地势低、饭店多的化工路一带,居民怨声载道。居民杨尚文说,曾经,数十家饭店的污水都向居民区排放,下水道不够用了,经常污水横流。
3年前,社区开始谋划雨污分流集污纳管改造工程,去年完成立项、招标,马上施工。“孝子祠小区改造工程进入二期,接下来规划东苑片、港城片,到时候路面老化和排涝水问题就能一起解决。”俞兰娟正和居民聊着,手机响了起来。
来电话的是社区居民陈国华,他在小区施工现场当监工。“俞书记,这边水管挖坏了,你赶紧过来一下。”俞兰娟赶紧跑过去,一边让人关总阀门,一边联系抢修人员。
忙完这些,她又匆匆赶回办公室,接待来访居民。
午饭前,她把上午的事情一一写入笔记本:老年协会的道路要修补,孝子祠小区水管坏了要马上落实解决……
社区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婆婆妈妈”,事情很小,但事事贴近群众。“现场能解决的,立刻解决;无法当场解决的,先拿本子记下。”打开俞兰娟办公桌的抽屉,里面塞着60余本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这些年她收集的民情。
一个家园,同心共筑
算上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孝子祠社区实际人口有3万多人,规模相当于以前的乡镇,而社区却只有16个工作人员。人均服务2000多人却能从容应对,这与社区两委的团结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分不开。
党员队伍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孝子祠社区有10个党支部、5个两新党组织,共268名党员,大部分老党员是国企改制后转入的,管理难度大。俞兰娟仔细排查党组织关系后,逐一走访社区党员,调动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党员们逐渐凝成了一股绳。
社区还实行了“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促使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居民代表等开展志愿活动。
用俞兰娟的话说,社区工作者要贴近民心,就是要串百家门、听百家言、记百家事,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在她的影响下,串门成了社区工作者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困难找社区”成为了社区居民的共识。
“社区工作很琐碎,俞书记做得很用心。”63岁的朱爱花和丈夫去年又搬回了阔别10多年的孝子祠社区。“小区的房子没啥变化,但是居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孝子祠社区一年一度的邻居节,已经成功举办12届,每年能吸引上千居民参与,让互不相识的居民熟悉起来,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大融合。
“掌握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意愿,才能更好地调动群众,发挥群众的作用,使社区两委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俞兰娟说。
在俞兰娟的带领下,孝子祠社区先后区获得了大大小小各种荣誉160多项,其中国家级的就有4个,社区各项工作均走在前列,成了当地的“明星”社区。而俞兰娟也相继获得了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